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庄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9 08:07:13    



儒学是积极的,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学,许多人认为是宿命论,是消极的,其实不然。

因果讲的是耕耘和收获的道理,所谓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佛理还教会人们调节心境,“忍辱”就是很好的例证。

它并非要求人们“忍受屈辱”,而是告知应透过现象,看到施与者正遭受着自身的执念和痛苦,从而悲悯人性、扩展胸怀。

道家的庄子,最著名的那只鲲鹏,“不知其几万里也”,还有梦蝶,不知做梦的究竟是庄子还是蝴蝶……感觉仙气十足,“逍遥”得太不真实。

庄子曾拒绝楚威王的聘请,坚持自己的理想,可说是“一种选择”而非无奈。以他的影响力,无疑拒绝过其他更多的机会,又足以说明其坚持理想“有始有终”。

而生活是真实的。养着一家子人,他也不得不去找监河侯老爷借粮食,还碰了个软钉子。作品中,庄子以鱼喻人,说明就快渴死的鱼,只需一点水就够活命,哪等得了对方承诺中遥遥无期的大江之水。

我们乐见其中的道理,因为庄子太洒脱,便也理所当然地忽略了他和家人、马上就要揭不开锅的饥饿。

从思想境界、文学成就,《庄子》的价值毋庸置疑,指引人们看到更高远的世界,回到更自然的状态。不过将之放在“现实”中去运用,便不能不打个问号。

只消想想林黛玉,作为极经典的文学形象,她多才、多愁、美丽、真诚……受到众多人的褒扬,“虚伪”的宝钗则成了一些人批评的对象。但放到生活中,恐怕这些人也倾向于与宝钗接触吧。

那么,庄子思想,在当前环境下,对于压力山大的普通人来说,价值几何?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把无拘无束、无知无欲、纯真生活的远古时期作为理想的道德社会,认为正是因为圣人“兴治化之流”、“毁道德以为仁义”致使朴散德衰。

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身对物质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还须顺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和谐圆融的最高境界。

对此,很多人认定,《庄子》正是急功近利、勾心斗角、丧失天真的人们的必需品。那么问题来了,现实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返璞归真?

对物欲保持简单,以前的农民或有这个可能,但随着村子的消失、网络的发达,再要平心静气地死守一隅,就算愿意,也不太容易了,毕竟,无人村太孤独。一般农民受教育有限,要达到“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的境界,也实在是为难。

说来,实现了财富自由的精英阶层,是有资本走向精神高峰的。不过,伴随他们的,往往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要求,一般很难停下来。

如今不像古代,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造一栋房屋,栖息一片树林。城市化进程中,家人的安定不能不管,子女的教育不能耽误,一屋一瓦,就足以耗费人们大半生的努力了。

庄子的劝诫,对那些不知足的突破底线去赚取暴利的迷失的人,倒是可以劝诫,不过落到实处,毒奶粉、毒校服的制造商们,法律应是教育他们的更好手段。

所以,当看到书中批判现实、感叹人们不再安守清贫的时候,我总不免质疑,批判者自身的实践诚意。

要知道,当猿猴拿起第一根木棍作为工具,当第一个氏族部落出现,当第一个人类社会形成,人类就回不到无知无欲的状态了。就算有心,也没有这个土壤。

但有两点,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一个是庄子的格局,能让人看到现实的渺小,从而在面对挫折时拥有更超然的心境。

庄子曾比喻说,两个国家自以为争夺霸业的战争,不过就是蜗牛上的两只角,为了一点芝麻绿豆的角落,争个你死我活。

这不仅视野够大,也很科学,我们看过地球之于太阳系、之于银河系、之于整个宇宙的关系,人类只是微尘,很多时候,不必把一切看得太重,才能长保精神健康。

另外一点,是每个人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

《庄子》以《逍遥游》开篇,所谓逍遥,是自身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缚,面对问题游刃有余时才能达到的境界。

这不仅体现在精神境界,也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庖丁解牛”。在庄子看来,每个人不管做什么,只要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了,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这也是“齐物”的理论:每个人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你的人生就是与其他人平齐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绩。

实则,庄子的梦蝶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梦里的时光哪怕虚幻,也是我们体验的一部分。能够24小时都安心自足的人,才拥有了真正的幸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