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北京福佑寺简介:始建于清顺治元年,康熙幼年时出天花曾在此“避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5 10:21:30    

藏传佛教寺院——福佑寺的历史沿革福佑寺位于北京西华门北长街(20 号)北口路东,是清代北京著名的敕建藏传佛寺,也是清代理藩院直属的藏传佛寺之一。

福佑寺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 年),且清圣祖康熙皇帝幼年时出天花曾在此“避痘”。雍正元年(1723 年),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府邸,弘历未迁入,后又被雍正皇帝改为专门祭祀雨神之庙,俗称“雨神庙”,并为外八庙之一。

乾隆登基后敕令改建为喇嘛庙,更名福佑寺,改建后寺院即有喇嘛驻寺讲经说法,规模逐渐扩大。清代福佑寺曾额设扎萨克喇嘛 1 名或达喇嘛 1 名,具体负责管理寺院事务。据《蒙藏佛教史》记载,福佑寺初建时,清政府曾规定食钱粮之格隆、班第共314 名,可见寺院规模之大。清乾隆朝后期制定京城各寺喇嘛额缺时,该寺额设折色格隆钱粮 12 缺、折色班第钱粮 10 缺,共 22 缺,其中包括德木齐 1 名、格斯贵 2 名以及德木齐、格斯贵等随缺跟役徒弟 2 名。

历代皇帝都对福佑寺加以修缮,尤乾隆时期最为兴盛。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仅进行一些小的修理,如换旗杆、补大柱、额坊等。乾隆五十年(1785年),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殿、后殿及其东西配圈房、僧房等进行了全面的翻修。工程结束后,福佑寺焕然一新。乾隆亲临并赋持一首:

皇祖於似邸第傳,因之皇考奉金仙。

宏資福佑千百禩,久建時經六十年。

未免榱题殊舊觀,爱教龍象焕新筵。

落成是日虔瞻谒,何事弗殷繩繼綿。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驻京呼图克图、青海塔尔寺寺主、四世阿嘉活佛·洛桑嘉央嘉措被清政府命为驻京扎萨克达喇嘛,命驻锡福佑寺,并负责管理福佑寺事务,福佑寺成为阿嘉呼图克图在北京的驻锡地。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清政府重修福佑寺,完工后嘉庆皇帝亲自到寺院拈香,并作诗立匾悬于寺内以记此事。诗文为:

圣祖龙兴地,万年极乐乡。

重修益巍焕,常住锡祯祥。

莲座瞻神御,金炉升妙香。

抒虔申九叩,民岁祝安康。

落款为:“重修福佑寺工成,亲诣拈香敬述。嘉庆戊寅孟冬中瀚御笔。”此后,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再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修缮。

民国八年(1919 年)12 月 18 日,毛泽东率湖南代表团来北平,争取全国特别是北京社会各界对湖南人民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支持,曾在此暂住。同年12 月 22 日,成立平民通讯社,毛泽东任社长。民国九年(1920 年)4 月 1 日,“湖南改造促进会”在上海成立,毛泽东与同日离京前往上海,共在福佑寺内居住 3 月有余。

民国十四年(1925 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大师到达北京。民国十六年(1927 年),九世班禅大师在福佑寺设立“班禅驻北平办事处”,寺内喇嘛全部拨入雍和宫,由政府照旧拨给口粮”。

福佑寺被九世班禅大师保护下来,免遭战火破坏,其主要建筑得以存留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 年福佑寺成为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的驻京办事处,常在大雄宝殿内举行佛事活动。1984 年,在福佑寺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文物、文献、影视等与民族文化相关资料。同年,福佑寺被公布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筒子河,南、北至寺墙,西至规划红线。

1984 年 5 月 24 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福佑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从1988 年开始,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对寺院建筑进行修缮,至 1993 年竣工,在寺内配置管理人员,现寺内有喇嘛常驻。寺内建筑外檐彩画大部分虽已经过重新绘制,但部分建筑内檐还存留有完整的清代早、中期的建筑彩画遗迹,为我们研究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提供了实物,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平面布局——五大院落

现由五进院落组成,主殿的建筑形式与雍和宫相近,属歇山式宫殿造型。

第一进院落由照壁、东西木牌楼、山门殿及八字屏墙围合而成。山门殿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建有雕龙御路,左右建有八字屏墙,殿前有狮子一对,正南面建有巨型琉璃照壁,黄琉璃瓦绿剪边顶,长 18.5 米,在山门和影壁之间有东西牌楼两座,东牌楼上书“佛光普照”、“圣德永垂”;西牌楼上书“泽流九有”、“慈育群生”,皆为雍正皇帝御笔。

第二进院落有天王殿、钟鼓楼。主建筑天王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前东西各建有钟鼓楼一座,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钟楼内至今仍保存雍正年间铸造的铜种。主建筑天王殿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天王殿内供奉着顶天立地的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握有:无鞘的剑,无弦的琴,无骨无盖的伞和无鳞无爪的龙,佛像造型细腻精致,浑身纹饰精美繁复。天王殿殿前匾额曰“慧灯朗照”为雍正皇帝所题,前后雕云纹御路,东西配殿各三间。

第三进院落有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为全寺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为 21.90 米,进深 13.80 米,黄琉璃瓦歇山顶,正脊中央有须弥座,上建有莲花座铜塔。大雄宝殿额曰“慈容严在”,恭奉康熙皇帝“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牌位,此牌位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大殿内东案陈设御制文章,西案陈设宝座,殿内供有 21 尊佛像,正面三尊为佛祖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绿度母,在藏传佛教“密宗”中多供奉度母像,传说绿度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是救苦救难的善良女神。右边是释迦牟尼佛像,东西两边分别为十八罗汉金坐像。大殿前出月台,雕云纹御路,月台东西长 13.90 米,南北宽 7.80 米,东西配殿各三间。

第四进院落为后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内挂有绘制精美的唐卡数幅,并有五彩经幡,装饰等级至高。后殿两旁有东西耳房及后罩房,后罩房三间,其耳房与后院配房联成“矩尺”形。

第五进院落为福佑寺后院,为主持室和寺院僧侣居住之所。

清代敕建藏传佛寺建筑彩画不仅具有皇家宫廷官式彩画的严谨规整,又具有藏传佛教文化的装饰特征,融合庄重典雅的布局结构、精美细腻的纹饰图案、气派恢宏的色彩施用,是当时清廷彩画技艺的巅峰,凝聚了匠人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彩画工艺、艺术形式的创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