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西施姑娘打一字(诸暨非遗之西施传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6 10:07:21    

诸暨,江南水乡的一颗明珠。这里是美的故乡,被称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诞生在这里。2006年6月10日,第一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暨市“西施传说”榜上有名。国务院的认定无疑相当于为这位绝代美人颁发了出生证。

“西施传说”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诸侯混战,战争频繁。越国大败后,越王勾践采用文种之策,一方面将诸暨乡间女子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另一方面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后战胜吴国。

西施传说主要有人物传说、地名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几方面内容。

三江口水灯节

相传2000年前的七月十五,诸暨美人西施经今我市店口镇三江口一带入吴,当时是用竹筏至三江口换船,时值二更,族长们鸣锣唤起村民,用灯笼火把迎送西施娘娘。娘娘换船北去时,村民又点燃禾草,投于江面。燃着的成堆稻草,随船而去,以礼送娘娘。从此相沿成俗,每年的这一天,三江口村民必摺灯点烛,放于水面,任其游弋。再说西施娘娘入吴后时时不忘会稽之耻,以各种办法迷惑吴王,误其国事,以达到兴越灭吴之目的。吴国重臣伍子胥屡谏吴王除掉西施,吴王不听反赐剑于子胥,令其自刎。子胥气得发誓:我死不瞑目,即使变鬼也要驾着潮头杀往越国,踏平西施故里。古历七月十六那天,是传说中伍子胥变厉鬼驾着潮头入侵越国的日子。伍子胥在进犯西施故里的前一天,遣潮头兵前来探明水路,至诸暨三江口,见江畔水面灯火辉煌,岸上兵将密布(其实是观灯群众),潮头兵心里着实慌张,忙回禀伍子胥:“诸暨三江口灯火辉煌,两岸兵将严阵以待,将军万万不可轻举妄动。”伍子胥兵到钱江,听这一报,身子冷了半截,威风减了一半,顿时取消入侵越国的打算。所以说,是三江口放水灯,吓退了伍子胥的潮兵。故自古有八月十八的大潮,到了杭州后,潮水始终到不了诸暨浮桥的传说。

三江口的“中元水灯”场面十分壮观。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三江口水灯已由早期的草禾点燃放流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塑料彩纸灯,并形成一年一度的“水灯节”。水灯制作时,用竹篾做成架子,裱糊以新纸,下托以泡沫塑料,上再置蜡烛或菜油灯芯,可点燃排放。每年七月十五日夜,三江口村民均要在浦阳江上大放水灯。现在的水灯更为多姿多彩,漂亮美观,已从原来的放水灯风俗演变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形式了。中央电视台曾拍摄播放过诸暨“水灯节”盛况。

麦草扇

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为寻访贤人,来到诸暨城南苎萝山下,在浣纱江边巧遇浣纱的西施,两人一见如故,一谈倾心。尔后在江边同心石上,指石为证,对月盟誓,定下了百年之好。无奈范大夫国事在身,不可久留,次日即要返回都城。西施姑娘乃是绝代佳人,心灵手巧,当夜用浣纱江边田畴中的麦草编成扇子,用苎萝山上的翠竹制成扇柄,用浣纱江里浣过的彩丝,将自己姣美的容貌绣在扇芯中,制成一把精致的麦草扇,送赠范郎,让他日日带在身边,驱热避邪,见物思人。不料范大夫这把心爱的扇子被越王勾践发现,越王大为惊异,询问再三,得知其中原因。于是把聪明美丽的西施姑娘选到都城,送给吴王,演出了一幕悲壮的历史剧。

后来诸暨农村就传承着这一风俗,如果姑娘与小伙子相爱,在夏季来临之时,小伙子就会收到一柄精致、漂亮、充满情意的麦草扇。姑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祝愿希冀和情爱编织进扇里,送给如意的心上人,因此在诸暨乡村中无论大姑娘、小嫂嫂,还是老婆婆都会编制绣扎这美丽的麦草扇。他们代代相传,每年都要编织不少扇子,送给远亲近邻,眷友家人,作为纳凉、障日、驱虫的用具。在诸暨乡村中,麦草扇不但是爱情的信物,而且也是友好和睦的礼品。

四眼井

在青青的长山脚下,有一口清冽不枯的古井。据说在二千多年前,西施与郑旦曾经在这井里双双照过影。

这地方本是古时诸暨城外的一个村子,叫茅家步,井从村名,就叫茅家井。茅家井离苎萝村较近,往返不要多少工夫。

这一天,西施浣纱完毕,到茅家步井头一户人家,替她父亲去收卖柴钱。当时西施已十四五岁,出落得如花似玉,肤发生香。茅家步的人见了,无不称赞说:“真是毛头姑娘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西施的美貌,可称绝世!只有江东的郑旦,稍稍可以相比。”

郑旦是金鸡山下鸬鹚湾人。父亲捕鱼,母亲养蚕。郑旦也是个浣纱女,年龄大西施一岁。事有凑巧,这天,正好她也在茅家步作客哩。

西施讨得柴钱,正要回家,忽见郑旦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想起方才人们拿她与自己比美。心里很不好意思,便微笑着点了点头,想避开她。谁知郑旦却紧步走过来,一把拉住西施说:“西施妹妹,到我亲戚家去坐一会儿。平日我们浣纱,各人都匆匆忙忙,只能在隔江招呼一声,今日机会难得呵!”

西施说:“不坐啦!你看日已中午,我还要赶回家去做饭呢。”

“那就在井台上坐一歇。”不容分说,郑旦就拉着西施上了井台。你道郑旦为什么对西施这样殷勤?原来,从古以来,武士爱比刀,姑娘爱比俏。尤其是好看的女子,总想比别人胜过一筹。而郑旦呢,也确实长得标致,听村里人如此这般地赞扬西施,她心里不服,就特意找到井头来,要与西施比较一番。当时郑旦对井理了理鬓,便拉着西施的衣衫,指着井水,故意说道:“妹妹,你看这井水,比别处的井水清得多呢。”

西施听她这样说,便探头去看。郑旦连忙挨近西施,肩并肩,头碰头,同往井下瞧去。顿时,井中出现了一双美人的倩影:一个似雨后芍药,一个似带露牡丹,都是容光秀妍,仪态万方。郑旦见了双影,细细一比,发觉自己虽美,毕竟还比不上西施,不禁对井轻轻叹息了一声。

西施本来倒没有什么想法,听这一声叹息,才知道郑旦拉她观井,意在比美,也就定神细看了一看。

这一看不要紧,只见水中两对明眸,四只风眼,流连顾盼,交相生辉,如同明珠入井,把黑洞洞的井底也照亮了许多。

这时候,有人前来汲水。西施和郑旦连忙让开,各自走了。那人见了井水,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水中还留着两位美人的影子呢?

那人忘了汲水,大声呼喊:“真怪,真怪,大家快来看呀!”茅家步的男女老少闻讯赶来观看,井中双影已慢慢地消失了。大家认为是吉兆,于是,干脆将井台也建成四只眼,并把茅家井改名叫了四眼井。从此,郑旦与西施在茅家井比美的佳话,就在这村里代代流传。

浣纱石

相传诸暨城南苎萝山下,临江濒水有一方石。绝代佳人西施,与这块方石有不解之缘。有人说,只要西施去浣纱,方石就会自动沉浮,水浅则沉,水涨则浮,使她浣起纱来,舒服省力,恰到好处。站在方石上浣过的纱,洁白光亮,柔软舒展,听说还有异香呢。

一天,西施浣好纱,站在石上稍歇。她放眼远处,会稽山脉像座座丰碑,记载着祖先大禹治水的功德;凝望近处,锦绣田野稻浪滚滚,青苎绿桑直接天际。溪水汩汩,金鸡声声,渔歌泛舟,牧笛道情,家乡是多么富饶、多么美好啊!

然而,越国战败了,每年要向吴王交贡,眼前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什么时候越国才会强盛起来?什么时候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西施想到这里,不禁眉心锁结,胸口疼痛。她叹息一声,唱起歌来:“苎萝苎萝春已暮,浣纱浣纱泪成河。黄丝绵绵绕青竿,白云依依逐绿波。日浣夜织奈何苦,月贡岁纳剩无多。何日得为奴家衣,越吹伴我舞且歌……”

哀怨的歌声顺着江风,沿着溪谷,飘向远处,飘到一叶扁舟上。驾舟的人听了,惊叹道:“自古诗言志,歌传情。这女子唱此哀歌,定然忧国忧民,心地美好,未知其貌若何?”说罢,加速划桨前去寻访。

雨后方晴,溪流飞湍。小舟逆水而上,进三步退二步,迟迟不前。那人正焦急,忽然“哗”地一声,江水倒流,将扁舟一直送到方石边,然后又顺流起来。

西施歌罢,正潸然下泪。忽见一叶扁舟飘来,舟中立一书生,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不禁看出了神。那书生立在舟头,向她深深一揖,问道:“姑娘莫非神女,唱得如此好歌?”

“奴家姓施名夷光,世居苎萝西村,人称西施即是。先生你……”“下官上大夫范蠡,闻歌寻访到此,冒昧了。”

西施一听是范蠡,连忙施礼,羞涩地说:“小女子山野之人,虽久闻英名,却不识尊颜,有失礼仪,伏乞恕罪。”说罢再拜。

“哪里哪里。”范蠡跳上方石,急忙还礼,“下官亦早闻姑娘内具忠贤,外有绝色,今日巧遇,真乃三生有幸……”

款谈之中,日近西山,鸟雀噪归。西施邀范蠡去她茅舍用饭。那范蠡生性倜傥,欣然随往。饭后,明月当空,晚风送爽,两人又来到方石之上,说尽三朝六代荣枯升沉之事,诉遍五湖四海悲欢离合之情,终于互相倾吐了爱慕之情。西施取出纱巾,范蠡摘下玉佩,各为聘礼,互赠定情,订了百年之好。

夜阑更深。两人指石为证,对月盟誓:永同甘苦,互不负情。范蠡吹起洞箫,西施即兴而歌,夜莺为之助唱,江水为之和鸣,万里长空,飘荡着他们的心声:“当歌浣江,水漫漫兮;结发方石,誓旦旦兮;国难毋除,心悠悠兮;死生与共,月灿灿兮……”

后来,为了复仇复国,范蠡固然忍辱献妻,西施固然慷慨献身。功成名就,双双泛湖,可谓志合道同。人们为纪念西施,就把这块石叫了浣纱石;为了歌颂这对神话般的情侣,又把这块方石别叫结发石。直到今天,当地的青年有了恋人,往往成双捉对去方石上谈心。据说,凡是去过那里的情侣,他们的爱情分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