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9:27:00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陈跃的采访,很难约。
这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除了坐诊看病,还承担带教学员、医学科研等多项工作,门诊室、实验室、教学室以及出差路上的机场、高铁站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但患者找他,十分容易。
“问题不大,按时吃药,有啥随时手机上问我,用不着反复跑。”4月23日上午,记者直接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核医学科门诊室,看见陈跃正拿出手机,跟一位从广元来的患者添加微信好友。
陈跃在给科室医生讲解核医学知识
翻开陈跃微信通讯录,好友人数已有4000余名,病患、家属占据很大比例。手机屏幕上,不时有一些以“时间、药名、患者姓名”命名的微信群弹出消息,陈跃都尽量第一时间查看回复。“我们为上百个特殊病患分别建立了专属诊疗群。”陈跃介绍,群成员包括主治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在内,方便及时交流沟通和研判诊治。
在门诊室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进行:一有患者推门而入,记者退让、陈跃看病,成为我们之间的默契。
与其说是给患者看病,不如说是陈跃在和不同的朋友叙旧:他总是面带微笑,耐心细致,语气中带着鼓励,碰到熟悉的患者,他还会拉拉家常、开开玩笑。
陈跃在给患者做检查
当天看完门诊,午饭简单对付两口,陈跃又赶往医院的忠山院区,下午的主要工作是分析患者报告、给学生们讲课。“核医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核医学诊断能早期发现病变,且诊断治疗安全无害。”陈跃介绍,如今每年有数千万人接受核医学诊断。
有意思的是,在忠山院区核医学科的办公室里,有一棵长在房间里的百年香樟树,它穿过屋顶,长得枝繁叶茂。科室150余名的员工、规培生、进修生,基本上都在这棵树下驻足拍照过。
“先有这棵香樟树,核医学科后面才从这里建立起来。”站在香樟树前,陈跃难掩激动,他觉得这棵树长在这里,教会医者要敬畏生命和永存向上的希望,也寓意着核医学科永远奋发向上。
事实上,这棵香樟树也见证了核医学科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核医学科还是一门“豆芽”学科,如今,在核医学领域深耕30余年的陈跃,带领团队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医学科”不断迈进。不仅如此,陈跃团队还研发出放射性新药,用于骨转移精准靶向治疗,一举突破进口药“卡脖子”难题,成为中国核药转化的里程碑。
“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锕225治疗转化,实现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陈跃介绍,核医学治疗从此不用去国外,还降低了治疗费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全国多个城市的患者都慕名到泸州治疗。
4月28日,陈跃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
4月28日,陈跃在北京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第二天他就回到了泸州,参加医院的一场多学科联合会诊。
“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治病救人,这是一名医生的本职所在。”面对这份国家级荣誉,陈跃表示,今后将继续搞好核医学的科、教、研,尽全力减除患者病痛。他希望人人都能像大树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在阳光下。
记者手记
像拓荒牛一样,敢想敢干敢试
今年57岁的陈跃,白头发少、走路快,总是笑脸迎人。每天处于繁忙工作中,但面对任何病人,他都不急不躁,耐心答疑。
这份耐心,更是他过去30多年科研、诊疗、教学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拿突破进口药“卡脖子”难题来举例。他说这是团队坚持二十多年,在实验、标记、鉴定、合成、提纯、转化等几十个研发环节不断试错中熬出来的成功,“其中艰辛难以言说,哪怕有毫克剂量的误差,新药都不会研发成功”。
在忠山院区核医学科办公区,有一尊拓荒牛雕塑,附近还有双杠等健身器材。工作之余,陈跃喜欢在拓荒牛雕塑周围散步,还会双手撑在双杠上锻炼。
像陈跃这样的核医学科研究者,又何尝不是一头拓荒牛,敢想敢干敢试。埋头苦干走了很长一段路,回首望过去,耕耘过后,尽是一片收获的土地。
(照片、部分视频素材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