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7:25:00
孙武和孙膑,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分不清他们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汉书・艺文志》中有《吴孙子》,即《孙子兵法》,还有《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到了《隋书・经籍志》中,《齐孙子》已无记载。唐宋以来,人们认为《孙子兵法》是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髓”而成书的。甚至有人说历史上根本没有孙武其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所著。
当《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兵书的竹简,于1972年在临沂市南面的银雀山汉墓出土,使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破解了孙武与孙膑“兵家双璧”的千古谜题,轰动了世界。千余年来关于孙武和孙膑其人、其书争论未果的问题也就此得到了澄清,明确了孙武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孙膑是战国时代的人物,两者相隔数百年。孙子就是孙武,即《孙子兵法》的作者,而孙膑则是孙武的后人。所以,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成为最重要、最珍贵的国之瑰宝。
4月25日上午,一场引人注目的重要展览在山东博物馆开幕,这就是由山东博物馆主办的“银雀山汉简文化展”,《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兵书竹简同时亮相,让观众看到了这两件稀世之宝,也领略到了两件国宝的风采。
当时,银雀山汉墓出土了近五千枚简牍。这批简牍内容丰富,除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外,还有《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七年视日》等古籍及古佚书,涵盖军事理论、治国方略、阴阳数术、方技技艺等多个领域,考古成果震惊世人。银雀山汉墓也荣获“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多项至高荣誉。《孙子兵法》竹简更是被《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评选为“九大镇国之宝”。
全国唯一一套保存完整的春秋书刻工具
走进展厅,在第一部分,“简牍时代”作为开篇,还原了古人“杀青”的简牍制作工艺,展示春秋战国至汉初的书写智慧。记者在展柜中看到了春秋时期的青铜书刻工具。山东博物馆书画部副研究馆员杨青告诉记者,这是全国唯一一套完整的春秋书刻工具,共27件,是一套用于制作简牍的工具,1978年12月出土于山东薛国故城2号墓(春秋早中期墓)。这套工具从破竹(木)、制片、刮削、修正到组装等功用一应俱全,包括铜斧1件、铜锛2件、铜锯2件、铜凿4件、铜削刀7件、铜刻刀2件、铜刻针4件、铜钻2件、磨石3件。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套保存完整的春秋书刻工具,为研究春秋乃至西周晚期的书刻工具及其制作技术,提供了一套完备的实物资料,再现了简牍制作时需要的工具以及技艺,揭示文明载体背后的工匠智慧。虽然看上去都是很普通的青铜小件器具,但其所蕴含的古代工具的科技属性却非常令人震惊,可谓是重磅亮相。
另外,观众可通过实物、动画演示,了解破竹、编联成册的全过程,领悟“汗青”背后的文明密码。此外,记者还看到了《尉缭子》《六韬》《晏子春秋》等典籍,此次是非常少见的这些典籍的系统亮相,展现出古代“军政一体”的治国方略与齐鲁圣贤的哲思精华。
两部兵法竹简展现出山东古人的超常智慧
后面展出的就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兵书竹简。《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传世本共十三篇,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手抄本,包括传世本十三篇及佚文五篇,其中佚文《见吴王》记孙武见吴王阖闾,以兵法试诸妇人之事,与《史记·孙武传》的记述基本相符。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军事家,因其在齐国取得卓越军事成就和深远影响,被后世尊称为“齐孙子”。《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后失传。1972年,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重见天日,内容多为孙膑用兵之事和论兵之言,包括《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十六篇,均为佚篇。
展柜中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几支竹简被装在玻璃管中,浸泡在保护药水中,虽然看得不是很清晰,但字迹依然呈现出墨色清晰,依然能让观众感受到来自春秋战国那个古老年代的历史厚重感,而且还展现出山东古人的超常智慧。
其他几种竹简也是非常罕见的珍贵文物
紧跟着展出的是《六韬》竹简,这是商周之际著名的军事家吕尚,字子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太公”所留下的古代兵书典籍。姜太公于西周初期封于齐。太公的兵法《汉书·艺文志》称《太公兵书》,后世称为《六韬》,分文韬(治国用人)、武韬(用兵)、龙韬(军事组织)、虎韬(战争环境及武器与布阵)、豹韬(战术)、犬韬(军队的指挥训练),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据介绍,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但是,银雀山汉简的出土的竹简,证明了传世《六韬》有所本。银雀山汉简《六韬》只见论政部分,而无论兵的篇章,其原始状态可能与后世《六韬》体系不同,而是近于《汉书·艺文志》太公诸篇那样的篇章集合。
很多观众对于展览中的《相狗方》竹简充满了好奇,因为这件文物的名称就非常奇怪、少见。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相狗之术,作为古代人们挑选优质犬只的一种方法,其历史同样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相狗之术,《周礼·天官》载有“犬人”一职:“凡相犬牵犬者属焉。”《吕氏春秋·士容篇》:“齐有善相狗者”。银雀山汉简《相狗方》记载了根据狗的头、目、肩、脚、颈、膝、毛等部位及起卧等姿势来识别狗的优劣的方法。简文中多次出现“及大禽”“及中禽”等语句,预测了狗在追击禽兽时的潜力,反映了古人相狗的主要目的所在。《汉书·艺文志》记有“《相六畜》三十八卷”,当包括相狗的内容,而阜阳汉简也有《相狗经》,足见汉代相狗之术已相当成熟。
在展出这件竹简的同时,山东博物馆还配合展出了多件和狗有关的文物,与竹简相配合,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竹简的内容,同时也了解到了更多和狗有关的历史文物的知识。
后面展出的是《七年视日》竹简。据介绍,古代有按年月日干支顺序排列的日历,使用者通常在日历上记录重要事件或者行程,类似于今天的“备忘录”,当时叫“质日”“视日”,也曾被称为“历谱”。银雀山汉简《七年视日》共32枚,为汉武帝建元七年(前134)(即元光元年)全年的日历。第一简记年,第二简记月,以十月为岁首,置闰九月于岁尾,共十三个月,实证了汉太初改历之前使用的是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第三至三十二简记日。除记冬日至、夏日至、立春、立秋等节气,还注有腊、初伏、中伏、后伏、反支等历注。其所记的晦朔干支,是年十二月、正月均蝉联大尽,而宋《资治通鉴目录》误以为小尽。《七年视日》的出土,订正了千年来沿袭之误,对考订历史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使冷门“绝学”绽放时代华彩
在展览中,还有一件“召氏十斗”陶罐也是非常引人注目。这件文物也出土于1972年银雀山二号墓出土。不过,关于墓葬主人的身份,由于材料缺乏,不能做出确切判断。该陶罐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字,“召氏”可能是墓主姓氏,也可能是赠送人的姓氏。这样的带有刻字的陶器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据介绍,作为铭刻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化遗产,银雀山汉简兼具典籍与文物的双重属性,既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更是见证文明传承的考古实证。银雀山汉简的发掘和保护,堪称一部“文明抢救史诗”。从1972年出土到今天,无数博物馆人、科学家、修复师接力守护,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构建起集典藏保护、学术研究、展示传播于一体的工作体系,使这批沉睡的典籍焕发新生,为阐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作出了示范性贡献。
竹简虽微,大道存焉。斑驳墨痕间,兵家悬案终得正解,诸子之道重焕光华。圣哲的智慧之火穿透两千载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见证着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卓越贡献。本次展览以馆藏银雀山汉简为媒,首次全面展示银雀山汉简内容,融汇数字科技与人文研究,让沉寂的学术瑰宝重焕生机,使冷门“绝学”绽放时代华彩。在这里,每一道墨痕都是先民智慧的密码,每一枚简牍都在诉说永恒的文化传奇。驻足品“简”,在墨香竹韵间触摸文明的温度,于字里行间聆听智慧的回响,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智慧薪火,方能读懂这片土地上深藏的文明底气。(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赵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