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7:32:00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到2035年,长株潭三市的标志性项目全面建成,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基本建成……7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根据规划,长株潭三市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湖湘特色,加强绿心保护,发挥生态源地、生态屏障和生态融通功能,加快实现保值增值,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美丽中部新名片。
划定核心保护区为301.35平方公里
长株潭生态绿心(以下简称“绿心”),北至长沙绕城线及浏阳河北岸,西至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东至浏阳市镇头镇,南至湘潭县易俗河镇—株洲市群丰镇,是国内探索最早、世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绿心。共涉及10个县(市、区)、21个乡镇(街道)和106个行政村(社区、林场),总面积529.79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根据生态价值评价和开发强度评价,将绿心分为核心保护区和融合发展区,进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面积301.35平方公里,占绿心总面积56.88%,其中长沙市165.35平方公里。融合发展区面积228.44平方公里,约占绿心总面积43.12%,其中长沙市144.11平方公里。
绿心核心保护区内,在现有基础上坚持扩绿增长,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和人口减量发展;除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洲)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林相提质改造、符合核心保护区生态功能定位的乡村振兴、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整治和空心房整治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
规划还强调,将按照“中国元素、湖湘韵味、丘陵特色”的要求,延续城镇乡村与山水田相融的传承肌理,构建山水连城的原生景观风貌、和谐统一的色彩风格与建筑形态,营造城乡融合的都市田园,让“湖湘味”和“现代风”相得益彰,将绿心打造为彰显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
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打造“一厅一道一园”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森林。”热衷户外运动的长沙市民黄先生,对规划中“构建全域公园体系”的章节充满期待。
规划明确,盘活现有公园资源资产,逐步打造面向长株潭市民的全域免费公园体系,营建15分钟生活圈内多层级多场所的自然环境。
以生态绿心“保值增值”为目标,有序推进奥体公园、花卉园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花卉园艺博览园)、神农百草园、仰天湖国际峰会中心等四大启动示范项目实施建设。以四大启动示范项目为牵引,进一步提升绿心生态价值,打造具有“湖湘特色、世界影响”的绿心中央公园。
规划结合绿心自然本底条件,持续完善郊野公园群建设,构建“生态郊野、多彩郊野、诗意郊野”的郊野公园群。提质东风水库郊野公园、金霞山郊野公园、白竹郊野公园、高云郊野公园等31个郊野公园。
规划还明确打造“一厅一道一园”。以“一眼看三市,三市一座城”的理念,规划建设湖湘绿厅;立足绿心的现状资源禀赋及建设条件,规划建设绿道网,串联城乡、山水、人文,带动林相改造、生态修复和特色文旅;选取交通便利、环境适宜、立地条件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创建约600公顷的长株潭绿心国家植物园。
城际铁路“地铁化”运营,加强零换乘
从长沙新韶山南路西湖路口出发,仅需10余分钟,便可抵达湘潭昭山大道。
2024年7月,新韶山南路正式通车,这是长沙河东继芙蓉南路后第二条直通湘潭的城市主干道,进一步推动长株潭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长株潭城际铁路接连通车,融城干线加速拉通,地铁、磁浮等项目次第铺开。
根据规划,未来长株潭三市将加快综合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让“好邻居”真正成为“一家人”。
依托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沪昆铁路及沪昆高铁“两横两纵”干线铁路主骨架,推动铁路联络线建设,实现铁路主动脉互联互通,规划预留超高铁通道。完善城际铁路布局,规划长株城际S4、S9、湘潭北—株洲西城际、岳长衡城际等衔接长沙地铁。
搭建“三横四纵”高速公路格局,加快建设“十一纵九横”融城干道网,畅通绿心交通“大动脉”与“微循环”。至2035年,半小时可达绿心的面积占长株潭三市主城区面积比例达85%。
完善城际铁路“地铁化”运营模式,加密站点,加强零换乘接驳。搭建“专线+普线+定制”常规公交系统,至2035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80%。
规划引进“互联网+”共享交通,提高绿心公共停车场、充(换)电桩、加氢(醇)站、岸电等相关配套覆盖率,因地制宜发展高速公路沿线光伏,推进交通绿色发展。在绿心率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