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技制“抖” 母爱无“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5:26:00    

当颤抖的手端不稳一杯水、系纽扣耗时十多分钟……许多帕金森病家庭正经历着心碎时刻。“妈妈的手,曾经为我织毛衣、擦眼泪,如今却连端起一杯水都在颤抖。”帕金森病,这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正悄悄侵蚀着数百万中国母亲的身体,让她们的步伐变得迟疑,笑容逐渐凝固,而妈妈们却依然用尽全力守护着家的温暖。

帕友大多集中在老年人群

68岁的李女士三年前开始出现右手轻微颤抖,子女以为是“老年性手抖”,直到她端汤碗时频繁泼洒、系上衣纽扣耗时越来越长才就医,确诊帕金森病时已进展至中期。

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1050万,排名全球第一。老龄化是帕金森病主要的发病和患病因素,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激素波动、长期操劳积累的氧化损伤,让母亲们成为帕金森病的重点“狙击对象”。而她们往往将早期的手抖、失眠归咎于年纪大了,直到某天扣不上衣扣,才惊觉被疾病的“触手”缠绕多年。

重视帕金森病的“无声警报”

帕金森病并非只是老年人的“手抖”,而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神经系统“战役”。约70%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双手在放松时出现“搓丸样”抖动,情绪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值得警惕的是,约30%患者早期仅表现为动作迟缓或步态异常,如系纽扣、绑鞋带变得费力,字越写越小逐渐蜷缩形如蚂蚁,转身需分几步完成。手臂弯曲时有僵硬感,面部表情减少,如同戴了面具。走路时小碎步前冲,仿佛追赶重心,容易跌倒。还有一些非运动症状可能比手抖早出现10年,比如闻不到厨房的饭菜香,或是睡梦中突然拳打脚踢甚至从床上跌落。另外,女性因雌激素保护效应发病晚于男性,但绝经后患病风险激增。

“药物+手术+康复”有效延缓病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孙伯民教授指出,约40%患者首诊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期,只因家属误将病症归因于衰老。帕金森病确诊时,患者通常已丧失50%以上多巴胺能神经元,早期干预可延缓病程5—8年。

帕金森病的本质是大脑缺乏多巴胺神经元,对于早期患者,使用药物如左旋多巴可以显著改善和控制临床症状。但长期用药可能出现耐药性。对药效减退的中晚期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是药物疗效不佳时的一种外科治疗手段,通过植入电极精准刺激大脑神经靶点,可改善震颤和僵硬,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证。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专家共识指出,DBS手术能显著改善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明显减少抗帕金森药物的剂量,减轻药物引起的并发症,明显延长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康复与运动疗法同样重要,建议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全病程,不要因为害怕跌倒而终日卧床,长期不活动会加速肌肉萎缩,健走、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对改善程度不等的行动障碍乃至延缓病程都有帮助。

爱与关怀柔性对抗帕金森病

如果药物、手术等是应对帕金森病的“刚需”,那么,爱与关怀则是一种柔性对抗。比药物更重要的心灵处方,是用爱和关怀守护妈妈们的尊严。患病的妈妈们总是担心成为孩子的负担,作为家属以及小辈更应给予妈妈细致的爱护。例如,为母亲准备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定制防抖餐具、粗柄厨具;陪妈妈每周打三次太极拳,在云手推掌间重建身体平衡;居家环境进行“适帕化”改造,如移除门槛石、浴室加装扶手。言语也要特别注意,避免说“你别动,我来做”,而是鼓励母亲适度自理,用“妈妈切菜慢了点,但味道还是第一名”这样的肯定来维护她们的自尊。

送健康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近日,在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诊室,一位完成DBS植入手术的72岁患者说:“确诊那刻觉得天塌了,还好孩子四处打听治疗方法,现在我又可以开启新生活了。”早一些干预,就能多赢得些从容的时光。这或许是对抗帕金森病最深刻的启示:最好的礼物不再是一束花的转瞬芬芳,而是以科学为盾,让妈妈在岁月长河中始终优雅前行;以爱为矛,守护她们从容老去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