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匠心妙手,33年“治”车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11:52:00    

阜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毕舒宇 通讯员 王冠男 实习生 杨洋

6月24日,阜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保修公司维修二厂内,机器嗡鸣与金属碰撞声交织成一曲“维修交响乐”。总工程师谢登峰手持万用表,俯身紧盯新能源公交车的驱动电机控制器:“电压数据异常,故障点应该在这附近。”话音未落,他已熟练指导工人调试线路。这位刚荣获“安徽工匠”称号的“幕后英雄”,用33年维修生涯,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与担当。

1970年,谢登峰出生于皖北农村。笃信“知识改变命运”,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1992年毕业后,他毅然投身阜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修理车间,成为当时单位第一位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的全日制大学生。“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大学毕业生应该坐办公室,但不下车间,怎么能学到真本事?”谢登峰回忆道。带着这份执着,他跟随师傅进车间、下地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化作手中的维修技艺。“每排除一个故障,就像解开一道谜题,看着车辆重新上路,我就特别有成就感。”这份纯粹的热爱,支撑他从青涩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

90年代初,公司30台黄海牌柴油公交车集体“闹毛病”,发动机缸体腐蚀漏水。更换一台缸体需数千元,总费用超10万元——相当于当时公司半年开销。“再难也要找到解决办法!”谢登峰泡在车间,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历经半年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铸工胶修补+气缸珩磨机加工”新工艺,单台车维修成本不足200元。这批车直至报废都未再出现同类故障,这场“技术保卫战”让他深刻体会到创新的力量。

随着新能源公交兴起,新挑战接踵而至。2018年,公司新能源公交车驱动电机频繁故障,送厂家维修单台费用1万元、耗时超一个月,严重影响运营。“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必须自己攻克!”谢登峰带领团队开启攻坚:争取客车制造商售后服务站授权,赴工厂学习技术;定制开发旋变测试仪,将百万元设备成本压缩至5万元;邀请技能大师指导,团队吃住在车间,反复拆解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成功突破驱动电机维修技术,填补区域空白,为公司节省180余万元。

如今,谢登峰虽担任公司总工程师,却始终扎根一线。他主持的科技攻关项目屡获佳绩:3项荣获“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奖”、2项入选“安徽省交通运输重点科技项目”、1项斩获“全国交通行业职工岗位创新优秀成果奖”。此外,他主导的多项技术革新、发表的26篇论文以及获得的多项专利,都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他个人也先后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建设工匠”等多项荣誉。

作为技术领军者,谢登峰主动担负起“传帮带”使命。在劳模工作室,他手把手指导年轻技工:故障诊断的逻辑思维、精密部件的拆装技巧……徒弟蒋思林感慨:“师傅不仅教技术,更让我们懂得,工匠精神就是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在谢登峰的培养下,多名徒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成长为行业中坚。

“荣誉代表过去。未来,我会继续扎根一线,用匠心守护城市公共交通,为行业培养更多人才。”55岁的谢登峰目光坚定,机器轰鸣声中,他的身影与维修生产线融为一体。

来源:阜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