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等关税”之下 机电、纺织、医药行业突围样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1:12:00    

美东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针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拟对中国加征34%的关税,后进一步抬升对华关税至125%乃至145%。

央视《对话》栏目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茂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主任刘欣,围绕“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以及行业企业可以如何应对,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看来,这种“禁止性关税”,相当于美国贸易的“自我隔离”。税率之高百年少见,传递给下游消费者难以买单,市场直接的反应就是按下暂停键。尽管如此,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出口仍然正常,甚至出现对欧洲、对法国爆单情况。他表示,“根据欧盟分析,美国进口商品仅占全球约13%。暂停对美国出口,其他87%的市场贸易仍旧正常。”

“通过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将贸易转向其他国家”,也是应对高额关税的突围方法之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坦言,面对美国“关税战”,“我们有各种突围方法!”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也认为,这一波贸易摩擦将促进中国电商再次繁荣,“世界足够大,我们还要开拓新的市场。”

换个角度来看,此次“关税战”对中国经济转型也提供了一次加速机会。赵忠秀分析,“中国产供链有序出海,推动更广大市场的工业化进程,更好地满足正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紧密地嵌套在一起,这也是中国对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中国自身工业体系的完整程度也无与伦比,由此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曾介绍,2024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规模之“大”,本身也是“强”。姚洋表示,大规模背景呈现的是供应链完整,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所以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对关税冲击”。

姚洋还称,“中国政府已经做好了‘关税战’准备,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

机电产业

关税高墙挡不住会拐弯的水

目前,中国对美国机电产品出口基本停止发货。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表示,“市场无法接受这么高的关税。”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比重达到59.4%,是出口的核心支柱。据介绍,包括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等在内的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约3000亿美元,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近六成。

“我们相信关税的高墙挡不住会拐弯的水!”石永红直言,从应对特朗普1.0时期关税政策来看,企业有很多办法,尤其是这些年积累了很多经验。

新能源汽车成为典型代表。2018年7月,美国对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等中国商品加征25%进口关税。2020年,凭借强劲供应链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地区数量同比增长211%。2024年5月,美国大幅加征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新能源汽车关税税率从25%提至100%,伴随软件禁令、硬件限制等政策打压。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28.4万辆,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高关税打压之下,中国车企坚持投入技术研发,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积极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持续拓展新兴市场。除了全球市场销量这张成绩单外,2021年,中国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超过3万件,占全球比重达到70%。“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非常有代表性的产业,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产业链优势、人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石永红称。

石永红介绍,2018年中国对美国机电产品出口约900亿美元,相较2024年约3000亿美元,这些年对美出口仍在不断增长,主要源于中国的竞争优势。“此外,通过大量出口中间产品到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在当地进行生产然后出口至美国,促使对美出口在高关税打压之下仍保持相对稳定。”

美国随后出台的“豁免”政策,被石永红看作是“美国不具备生产能力,在压力之下对市场的屈服”。美东时间4月12日,美方公布相关备忘录,豁免计算机、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集成电路等部分产品的“对等关税”。根据石永红的计算,豁免产品约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美国机电产品出口的1/3。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正在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石永红说,一方面帮助企业在其他国家拿到更多订单。中国在全球46个国家有超百个经贸合作区,商会与其中50多个经贸合作区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今年将在36个国家举办150多场展览会;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解决销售渠道、回款及标准对接等问题。

纺织产业

内销逐渐成为行业压舱石

继2021和2022年后,我国纺织服装外贸2024年出口额第三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011.3亿美元。这是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给出的数据。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2024年,中国纺织出口额占全球30%以上。

美国成为重要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之一,常居中国纺织行业单一国别出口市场首位。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2024年,美国累计进口纺织服装1227.8亿美元。“202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额约558亿美元,占中国对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比重的17.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主任刘欣分析,这是基于中国完整高效的纺织产业链体系和丰富多元的优质产品优势。

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品出口,长期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多元性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美国政府在2018年之后对中国输美纺织产品持续加征关税,在次轮频繁加税之后,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测算,中国输美纺织品服装关税平均税率在170%左右,最高税率已经达到195%。

刘欣进一步指出,这种情况下,中国很多产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纺织服装产品消费品质将会下降。例如,像丝质睡袍、丝质衬衫、丝质套头衫、丝质和植物纤维混纺睡衣、毛巾等独特的差异化产品,在海外基本没有布局生产线,很多品类进口依赖占比达到80%甚至90%以上。对于这类高依赖程度产品,如果囿于高关税而退出市场,整体消费品质将出现下降。

较早卷入中美贸易摩擦的纺织行业,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开拓多元化市场,出口型企业都在积极地走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并行的路线。

刘欣介绍,部分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布局,加强国内外整体产业链协同运转效率,通过对海外投资,如绿地投资、股权并购、资产兼并等模式,形成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快速反应的制造基地模式;部分企业积极尝试终端渠道整合资源,如在国际市场收购商业市场渠道,并购国际知名品牌,逐渐在市场端、品牌端加强渗透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2021年,中国纺织行业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10.8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超130亿美元,覆盖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欧洲、北美、澳洲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中国纺织行业对内销市场也越来越倚重,内销逐渐成为行业压舱石。4月14日,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发布《关于全面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的通知》,提出搭建多元化内销对接平台,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外贸优品”线上专区,组织直播带货等活动;引导线下渠道设立“外贸精品直营门店”“工厂直销店”,拓展批发零售网络,完善线下布局。

医药产业

呈现两大趋势——创新和出海

事实上,2025年2月,特朗普签署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的行政令。3月4日,美国对包括原料药等在内的中国商品累计加征20%的关税。叠加此轮美国对全球加征的“对等关税”,中国医药行业不可避免受到波及。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993.7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079.64亿美元。2024年,中国对美国医药贸易出口额为190.47亿美元,其中,医疗器械类117.58亿美元,西药64.25亿美元,中药8.7亿美元。多年来,美国一直位居我国出口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

据美国官方披露数据,美国80%的原料药依赖进口,主要来源于中国与印度。美国市场95%的布洛芬、91%的氢羟肾上腺皮质素、70%的对乙酰氨基酚,以及40%以上的青霉素和肝素原料药均依赖中国。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茂春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中国药品出口对美国的影响,“从美国传来的消息,美国一个患者得了血栓疾病,需要每天注射血凝剂药品,药品原料——肝素来自中国。由此可见,原料供应对美国成药起到重大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药品被纳入美国“对等关税”豁免清单。美国《豁免此次从价税商品附录》显示,除含胰岛素的未配定剂量药品、含去甲麻黄碱及其盐的未配定剂量药品、含其他抗疟疾活性成分的未配定剂量药品和含去甲麻黄碱及其盐的已配定剂量药品等四个税号外,豁免清单中纳入了绝大部分药品制剂,包括化药制剂、疫苗、抗体等生物制品以及维生素类、氨基酸类等大宗原料药等。

但在医疗器械领域,仍面临征收高额关税的状况,大部分医用耗材、敷料、医疗设备及其零部件、康复用品等产品均受影响。叠加美国此前加税措施,“我们曾经统计,最高的一款产品税率达到了245%,这样极端的关税水平。”王茂春说。

面临此境,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呈现两大趋势——创新和出海。

王茂春表示,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也在几方面发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一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组建中国-中东欧国际公共产业联盟、中国-中亚健康产业联盟,对接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公共采购;二是组织相关出境展,包括中东、东盟、南美、日韩等,平均一周一次,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