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7:07:00
剛剛過去不久的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上演了一場藝術與科技的跨界對話——當馬勒《D大調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激烈地》的恢弘旋律響起時,舞台上的演奏者佩戴着便攜式「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儀器,其腦部血氧飽和度數據通過實時監測系統同步傳輸至AI分析平台。頃刻間,代表着音樂家情緒起伏的腦電波被轉化為流動的視覺影像。隨着交響樂的高潮迭起,光影在舞台屏幕中交織變幻,為觀眾打造出一場沉浸式的「腦電波交響曲」。這場由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執棒的音樂會,不僅展現了古典音樂的全新表達維度,更印證了藝術與腦科學深度碰撞的可能性。
作為這場跨界藝術實踐的探索者,潘明倫接受廣州日報港澳記者站記者專訪,聚焦粵港澳大灣區藝術教育發展、跨學科研究範式突破及科技賦能傳統文化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潘明倫接受廣州日報港澳記者站記者專訪
助力大灣區文化共融與發展
浸會大學創意藝術學院於2022年7月正式成立,由電影、音樂、視覺藝術三大學院整合而成。潘明倫提到,學院近年來積極推動與大灣區院校的跨區域合作,尤其在音樂、電影等領域成果斐然。「例如,學院每年吸引大批內地學生赴港深造,為來自深圳、廣州的畢業生提供進修平台,促進粤港兩地青年人才之間的交流。」潘明倫表示,大灣區匯聚了多元化的人才資源,深圳等地的科技實力尤為突出,通過結合大灣區的技術優勢與香港在內容創作領域的專長,雙方能夠形成深度的資源互補。
而在科研合作方面,浸大也與中山大學等院校、機構共同開展研究項目。潘明倫強調:「合作需從建立聯繫開始。我們組織師生赴大灣區院校參訪,通過聯合演出、學術研討等形式『交朋友』,再逐步落地具體項目。此外,潘明倫告訴記者,浸大計劃擴大與內地院校的聯合培養項目,並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香港的中西文化交匯優勢,為藝術科技發展提供了獨特機遇。我們期待通過跨區域、跨學科合作,助力大灣區文化共融與發展。」潘明倫總結道。
用科技拓寬藝術及文化邊界
談及藝術與科技的跨學科融合,潘明倫將其形容為「雙向奔赴」。「我們投入大量資源購置設備、引進跨領域人才,推動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與音樂、視覺藝術的協同創新。」他提到,學校之前舉辦的全球首場「人機共創音樂會」引發廣泛關注。這場音樂會由浸大交響樂團與人工智能(AI)虛擬合唱團、舞蹈家及媒體藝術家共同完成。音樂會中,浸大團隊開發的AI虛擬四聲部合唱團演繹了新編版《東方之珠》。研究團隊通過解析專業歌手的錄音數據,構建了聲樂生成模型,賦予虛擬歌手靈活的音準、旋律調控能力及藝術表現力。而在今年的浸會大學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上,他們又做了藝術與腦科學融合的嘗試。「我們通過實時捕捉音樂家腦電波數據,用AI系統將其轉化為動態視覺畫面,實現了『音樂思維的可視化』。」 潘明倫表示,這些實驗不僅探索了藝術表達的新形式,更重構了創作、表演與觀眾互動的全鏈條。
全球首場「人機共創音樂會」引發廣泛關注
此外,潘明倫認為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還是傳統文化「活起來」的關鍵。他舉例,為了利用AI技術來立體呈現《瑤族舞曲》這一經典之作,浸大音樂和技術團隊在去年3月份訪問了瑤族主要聚居地廣西,記錄了當地民謠、舞蹈以及風土人情。他們在瑤族村落收集了動作捕捉數據,並利用AI挖掘這些數據中蘊含的運動學和文化特徵,重新編排為融合現代元素的舞台作品。「這不僅能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傳統瑤族音樂、舞蹈的精彩之處,也能進一步吸引他們了解當地人是怎麼生活的,為什麼有這種音樂和舞蹈風格。」 潘明倫表示,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僅能夠激發藝術家創作靈感,也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探索藝術更多可能性
在潘明倫看來,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我認為未來中國香港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機遇在於用創意藝術的方式將不同的中西文化結合起來,呈現在大家眼前。遊戲、漫畫、音樂等都能成為多元文化融合載體。」
談及未來,潘明倫表示,藝術創作與AI、腦科學等科技的結合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他透露,浸大正探索更加深入地將藝術創作與腦科學結合,在更多維度將音樂家的腦活動呈現出來。「我覺得一支樂隊就像一個社會,音樂會中每位樂手各司其職,社會運轉也需要每個角色的獨特貢獻。我們把每個人貢獻用腦電波的方法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或許也能從中學到一些社會的哲理。」此外,他還表示這種交叉研究甚至可以拓展到藝術與生命科學的領域,研究音樂對老齡人群認知健康的影響,例如通過腦電波分析音樂療法對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干預效果等。「我們希望從藝術跟腦科學的研究開始,以後可以開發出一些對人類的生命健康都有益的項目。」 潘明倫說。
文/廣州日報港澳站記者:丁雄
圖、視頻/廣州日報港澳站記者:曹景榮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曾毅
廣州日報新花城·穗港澳頻道出品(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