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2:21:00
5月21日国际茶日晚20:00,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普洱市委宣传部协助拍摄的两级纪录片《开门的景迈》将在CCTV-9连续播出。这部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的纪录片,将带领观众走进普洱景迈山,解析其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独特遗产价值,感受景迈山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以及景迈山人在新时代的坚守与开放。
三年匠心,全景呈现景迈山魅力
《开门的景迈》分为上下两集,每集各25分钟。自立项以来,摄制团队深入景迈山,用镜头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动人瞬间。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里拥有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了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画卷。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团队不仅捕捉到了景迈山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深入挖掘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从古老的制茶工艺到传统的村寨生活,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记录下来,呈现在观众面前。
独特遗产,解码景迈山千年茶韵
纪录片《开门的景迈》将重点解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独特遗产价值。作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见证,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这里的古茶树和千余种高等野生植物、百余种脊椎野生动物和保护野生动物、十余种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茶树种植于森林下层,保留高大乔木为遮阴屏障,这种“林下茶”的独特生态系统,不仅保证了茶叶的品质,还维护了生态平衡。同时,景迈山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村民们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在森林中开辟茶林,形成了从海拔1250米到山顶1600米的栽培型古茶林。茶林外围特意保留防护森林,起到保护茶林、预防病虫害的作用。这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适宜本地自然环境,以茶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农林作物种类和世居民族的生活方式有机演进,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互动创造出了景迈山茶文化景观。
和谐共生,讲述景迈山动人故事
《开门的景迈》还讲述了景迈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在景迈山,茶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代与茶相伴、以茶为生,景迈山的人们创造了独特的茶文化,保持着村村种茶、家家采茶、户户制茶的生产文化。
他们尊重自然、保护山林,遵循着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茶林的管理上,采用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技术,不使用农药化肥,只靠周围树木的落叶枯枝作为天然肥力供给。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同时,景迈山的人们之间也充满了和谐与友爱。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形成了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在新时代,景迈山的人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积极拥抱开放。他们组建合作社,购置新的制茶设备,和乡亲们一起创业致富。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曾经的“小散弱”抱团闯市场,让景迈山的茶叶和茶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新时代坚守,景迈山续写茶文化新篇
《开门的景迈》不仅展现了景迈山的过去和现在,还展现了景迈山人在新时代的坚守和开放。面对旅游开发压力、地方管理者更迭导致的监管衔接问题等挑战,景迈山正在尝试建立“社区主导、专家指导、政府监管”的长效机制,以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关系。
新一辈茶人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尝试购置新的制茶设备,和乡亲们一起创业致富。他们组建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让景迈山茶叶和茶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几十个姐妹陆续加入创业队伍,建茶厂,开民宿,致富路越走越宽。
5月21日晚20:00,让我们锁定CCTV-9,跟随纪录片《开门的景迈》,一起走进普洱景迈山,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见证景迈山人在新时代的坚守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