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04:42:00
【特别关注·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
光明日报记者 阮紫嫣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天云 汤佳瑶
浙江宁波自唐宋以来便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随着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在宁波拉开帷幕,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再次奔“甬”而来。
在塞尔维亚展台,观众与展商交流。光明日报记者 蔺紫鸥摄/光明图片
罗马尼亚传统服饰展、中东欧主题图形印特展、“探寻斯拉夫文明之源”……步入魅力中东欧展区,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展区是今年首创,以“书、艺、画、印、游”五个板块,汇聚文化、体育、旅游、出版、艺术等代表性人文交流领域的绚丽成果。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传统服饰,我想那就是传承。”罗马尼亚传统服饰展台负责人艾玛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对记者说,“你看,这件衬衫是由手工艺匠人在1929年制作的,有近百年历史,旁边这件则是匠人后代这几年制作的。代代传承的不只是手工艺本身,更多的是当地人的劳动形态、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2022年,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共同申报的“带肩部刺绣的传统罩衫艺术(阿提扎)”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艾玛介绍说:“罗马尼亚民族服饰是罗马尼亚民族精神的象征表达——它向愿意倾听与理解的人敞开心扉,展现其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艾玛,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与罗马尼亚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她说:“中东欧博览会不仅搭建起经贸的桥梁,更创造了一个文化交流的盛宴。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欣赏、彼此借鉴各自文化中的闪光点,这便是我们来参展的初衷。”
另一旁,“咔咔”的盖章声引起记者注意。在中东欧主题图形印特展区域,中外观众正挑选着各式各样的篆刻印章,在领取的空白扇面上盖得不亦乐乎。
塞尔维亚展商在中东欧主题图形印特展合照留影。光明日报记者 阮紫嫣摄/光明图片
来自塞尔维亚的参展商安娜和伊戈在一处印章上看到了他们国家的胜利纪念碑,他们赞叹道:“中国的篆刻技艺和我们首都的标志性建筑巧妙融合在了一起,小物件里有大乾坤,这很有趣!”
中国书法篆刻家、“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图形印篆刻实验项目组组长阮解介绍说:“这次我们带来了120多种篆刻印章,印刻的正是中国和中东欧各国的标志性建筑、人物肖像、自然风光等,比如宁波的舟山港、中心大厦、美术馆,还有保加利亚的雄狮盾牌、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山等。”
项目组成立以来,从最初只有5人到现在的1000多人,规模不断壮大代表着更多人看到了以篆刻印章实现文化出海的价值所在。目前,项目组已经积累了两三千件作品,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了巡展。阮解表示:“要想促进文化交流,首先要找到共通的窗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印章图形可以跨越国界,更好地实现文化沟通与情感共鸣。通过这种形式,中国的篆刻技艺可以‘走出去’,篆刻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可以‘走出去’。”
多彩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不只在展馆内。在三江汇流之地——老外滩,也正在举行着一场跨越国界的美食文化交流盛宴。
观众在“涌动浙江”展区观看机器狗表演。光明日报记者 阮紫嫣摄/光明图片
在“舌尖上的相遇-中东欧美食与‘味美浙江·百县千碗’人文交流活动”现场,来自克罗地亚、波黑、罗马尼亚、德国等国家的11位外籍厨师大显身手,现场烹制各国特色佳肴。浙江省11个地市精心挑选的品牌美食集体亮相,展现浙江饮食文化的魅力。展出的美食、美酒、美妆、咖啡和工艺品等琳琅满目,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与口福。活动还特别推出“跟着美食游浙江”美食游线路推介,带领市民和来宾沉浸体验“行走的美味”,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在舌尖上的奇妙碰撞。
在老外滩占据“C位”的,当属此次活动精心打造的“城市街头餐桌”——百人长桌宴。长桌上,浙江11个地市的特色美食一一呈现,软糯的桂花糯米藕、鲜香的雪菜黄鱼、咸鲜的红膏炝蟹……菜品搭配生动呈现出各地特色美食和文化的交融共生。不仅如此,桌上还精心布置了旅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元素装饰品,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浙江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美食佳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不以山海为远,因为道相同、志相合、心相通。正如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句所描绘的那样——“因为关系密切,我们不乏话题。同一颗星球让我们近在咫尺。”
(光明日报宁波5月23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4日 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