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柏建斌
抬起竹编盖子,一阵清香伴随淡淡的雾气扑面而来。
底下陶缸内,一只砂锅置于铁架上,半缸的柴灰中间,是一堆发着微微红光的木炭。
杭州临安人薇薇弯腰揭开锅盖,鸡汤的浓郁香气袭来。
这个重复了上千次的动作,依然令她激动。
她再一次成功复刻了祖上的味道:这手艺,已然成竹在胸,不会失传在自己这一辈人身上了。
鸡汤清,鸡肉一点儿不柴,十分厚实,咀嚼后腿肉出鲜生津,唇齿留香。
火缸炭煨鸡煲的独特,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呈现。
地处杭州临安湍口深溪的山里火缸,煨出的鸡煲,除了清香,还别具温情。
当年用火缸陪嫁的新娘子,如今已当了外婆
“这是我当年的陪嫁,其实那个时候已经不流行这种了,但我妈还是坚持找人做一个。”薇薇妈因为出了车祸手活动不方便,她勉强抬抬胳膊,指着当年超级“豪华”且依然带着光彩的火缸,说起了它的故事。
“编织这个竹盖要花很多钱的,你看这上面的花样,每一盘花就是一个工,我这嫁妆,共有十八盘。”
薇薇妈说的一盘花,是指竹筐上面那深色的大花样,一个工,指一人花一天的时间。
白泽 摄
那个年代,火缸是家中最受宠的用品,一般放在新房内,生了宝宝,遇到冬天晚上冷,就把小孩子放在竹筐内。大人睡觉前,会先把冰冷的棉被放在筐中,温热之后盖在身上。
火缸内的炭火一般都不灭,不用时,用灰盖住,燃烧便几乎停上,但余温能够暖和竹筐。要用时,扒开柴灰,炭又会复燃,热饭炖汤都行。
那些年农村还没有电,一切都靠柴火,尤其是冬天,火缸相当于家中最全能的“家用电器”。
火缸的珍贵,薇薇妈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当年用来煨鸡煨鸭煨肉的机会很少的,只有做月子,或者过年,才有可能。这火缸相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大件,现在的汽车。”
白泽 摄
已经当外婆的薇薇妈说,她是当地最后几个还用火缸嫁妆的新娘子。上世纪90年代后,火缸彻底退出了嫁妆之列。而随着山村人开始建新房,这些个“嫁妆”先后被请出卧房,最后大都被扔掉:“我舍不得扔,感觉有妈妈的感情,房子盖了,还把这火缸留着。竹筐也好好保存。”
从遇冷到成稀缺品,一只陪嫁火缸的新用途
薇薇小时候不知道这火缸有什么用,但爸妈总当是宝贝,直到她大学毕业回村开起了民宿和私房菜。
“我常听老人们讲,山里人平时忙,炖个东西,放在火缸里,不用管它,干农活带孩子都行,几个小时后自然可以吃了,味道还挺好。做菜一时忙不过来时,我想到了这火缸。妈妈有经验,毕竟她那个时候还用过几年,火缸煨什么、怎么煨她清楚,最早我们就从用火缸煨鸡开始。”
白泽 摄
结果让人惊喜。
一锅纯净清香的鸡汤令薇薇激动,除了汤好,整鸡完好肉不柴。
客人品尝后大呼过瘾。
“有的吃完说还要吃,有的回家想起来,要我打包送。煨一只鸡要三四个小时,一天不过两只,我根本煨不过来。但转念一想,顾客这么多需求,为何不多弄几只缸呢?”
于是,薇薇开始在村里挨个找陪嫁火缸,最后收齐了六七只。
随着陪嫁火缸和火缸煨鸡煲的出圈,火缸越来越少,“成稀缺品了”。
“火缸煨法固然好,但对材料的要求还是蛮高的。”薇薇家在溪边,沿溪而上到尽头有几个自然村,她把村民们家养的鸡、鸭等都包了。“鸭子越老越好,养三年打底,我还预约了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鸭子。”配合煨缸,薇薇收购相对应的食材都有了心得,这也使得火缸更具魅力:“煨之外,火缸烘蔬菜、豆子、笋、牛肉及小鱼等等都很好用,做出来的味道自然鲜美。”
白泽 摄
事实上,煨是一种常见的烹饪方法,似沸非沸,温度相对猛火低一些,这种状态,不会破坏原料的整体,汤则清醇香透。
一位对火有研究的消防专家说,柴火炭火的波长比较适合人类,而文火慢炖,特别是炭煨,能量聚集较慢,因而能够有效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有效成份,营养流失也少。
“听我妈妈说,以前大户人家,火缸很多。奶奶陪嫁的、太奶奶陪嫁的,有五六口之多。”无论是谁的陪嫁,这些火缸都来自各自的娘家。“这是娘家味道的传承,也是娘家情感的延续。”薇薇妈说。
白泽 摄
大董点评:
无论是美食还是火缸
找寻的过程都弥足珍贵
大董。受访者提供
这些年跟随柏师在杭州周边品味美食,每次都会有撞击心头的震荡。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上网去搜寻美食,但美食不会凭空出现。
柏师的“小柏菜”就是我们网寻的根源。
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
这些沿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美食,通过柏师的寻找,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看到的是过去,就像时间倒转。
中国有很多民俗,是不同地区文化镌刻在民间的生活中。对于现代人,这些都弥足珍贵。
白泽 摄
“陪嫁火缸煨鸡”,火缸来自娘家,味道来自传承,那些竹编过去是生活品,现在看来何尝不是活脱脱的艺术品?
用火缸煨鸡来保持食材的原滋原味,又是多么聪明和智慧的办法。
人间四月天,读一段陪嫁火缸煨鸡的故事足以聊慰心田。
这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原本拥有过的看似普通的日常,当快要失去的时候,是多么亲切和舍不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