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田野来讯丨丘区农民的“试验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7 00:39:00    

【来源:四川在线_滚动新闻】

川观新闻 徐浩程 内江观察 康琴

尽管还得半个月才收稻谷,种了一辈子地的何国建打眼一望,这茬收多少就能估算个大概。

8月15日一大早,从镇上修完农机后,资中县鲶鱼村二组组长何国建拐到自家半亩水田边。水稻已垂头,谷穗正由青转黄。稻田排水沟出口处安放着一套白色设备,传出轻微运作声。

“水田靠坡一边,隔出了四块稻田,都是半分地。一块喊我们不施肥,一块用他们的复合肥,另外两块按我们习惯来施肥,只是一块施多点、一块少点。”何国建告诉记者,复合肥用量比他们习惯用量“少了一半多”。

让何国建如此施肥的,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资中生态环境局。年初,两个部门让他加入一个试验,要看看减少化肥使用量,会影响多少产量,又会影响多少面源污染溢出。

监测设备每4小时自动监测一次水样。

从抽穗、扬花状态,何国建估算,不施肥的半分地能打30多斤稻谷,施专用复合肥的能打50多斤,另外两块能到60斤。何国建算了一笔账:“多施肥产量肯定会高,但高得不多,算上多用的化肥,综合效益比施复合肥的还低些。”

“对嘛,要看综合效益。”资中生态环境局土壤股干部邓顺贵接过话,化肥“少用一半多”,意味着一亩稻田一茬要少用50多斤化肥,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减少多少?这就是我们试验的目的。”邓顺贵称,何国建参加的试验不止稻田,还包括稻田上的血橙地,以及坡顶的菜地。三块地,总共1亩左右。

菜地化肥用量最大,一亩一茬大致150斤;血橙次之,1棵一年近30斤;水稻最少。“稻田再过去十几米就是麻柳河。我们在每块地出口设置了监测器,监测流出的水质数据,每4小时一次,自动传输到我们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后台。这样就晓得,不同作物能消耗多少化肥,又有多少流到河里污染水质了。”邓顺贵称,整块试验田有个名字——径流小区。

径流小区,是资中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的一部分。“资中试点覆盖3个流域、6个乡镇,部分治理方法需要在径流小区验证、探索。”资中生态环境局局长张良称。

1亩地的径流小区分为高中低三块地。

资中的试点又是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环。2021年,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试点示范,探索形成易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作为丘区传统农业大县,资中成为四川唯一、全国26个试点县之一。

试点以来,通过化肥使用源头减量、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态缓冲带等方式,资中试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均出现一定好转,氨氮、总磷等指标出口断面浓度均显著下降,其中麻柳河从劣五类水质提升为四类;试点区域化肥使用量减少12%-15%,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0.1%—0.5%。

水稻收了后,径流小区试验将进入下一个阶段,种什么、怎么种、怎么施肥,将有更严格的指导和标准。邓顺贵对何国建说,“免不了给你们带来不便。”

“全力配合嘛。”他不懂试验的事,但看得到河水在变清。

“小时候我经常到河里洗澡、抓鱼。”63岁的何国建还是名乡厨,一直生活在麻柳河边,看着水质变差,“还是想看它变好。”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