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李三娘”“柳梦梅”递出“接力棒”,让600岁昆曲“一折折”美下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18:25:00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600岁的昆曲,经典剧目灿若繁星。何以传承经典?近年来,苏州出台了全国首部针对戏曲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制定实施《苏州传统折子戏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传统折子戏整理记录、恢复提升、人才培养、传播推广四大工程等。

其中,今年起实施的《苏州传统折子戏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正在老艺术家与年轻学生的教与学之间,开展得如火如荼。青蓝相继、以老带新,让600岁昆曲“一折折”美下去。

“李三娘”“柳梦梅”递出“接力棒”

八月暑热未消,位于姑苏区校场桥路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内,昆曲经典折子戏的传承薪火,亦燃得正旺。

剧场内,3张小桌在舞台上排开,3个正旦脸上稚气未脱,挨着小桌一字排开,演的是同一个“李三娘”,唱的是昆剧《白兔记》中至为经典的《养子》一折。著名昆剧、苏剧演员,“二度梅”得主王芳端坐台下,凝神注视着台上的3位演员。

苏昆传统折子戏《养子》响排现场。苏报融媒记者 王敏悦/摄

这是一折王芳的“拿手好戏”。她的“李三娘”身着素帔,系白色腰包,发间几无头饰点缀,却形神兼备,一开腔即以情动人,细节处彰显硬实力,无论是“推磨”还是“产子”,均能引发观众深深共情。

这一日,3位后生在大师面前演《养子》,实非班门弄斧,而是名师带徒、传承经典。与此同时,在苏州昆剧院的另一处,王芳的老搭档、78岁的一级演员赵文林,正在手把手调教两对“杜丽娘”和“柳梦梅”。

昔年在台上丰神俊朗的老一代“柳梦梅”,退休后又被苏昆召回,向团里的年轻人手把手教授原汁原味的昆剧传承版《牡丹亭》。一大早,两对“00后”演员被要求当着老师的面,将此前已学过的《惊梦》一折再演一遍。后生演着,赵文林嘴巴里“嘀嘀哒哒”地给他们“配乐”,间或停顿,上手把年轻演员不那么地道的动作“掰正”。

赵文林教授青年演员昆剧传承版《牡丹亭》。 苏报融媒记者 王敏悦/摄

“水袖不要往肩膀上过,脚步往外推出去……唱《惊梦》的时候,三声‘姐姐’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要在语气上区分开来。”赵文林纠得很细节,刚满20岁的王家睿紧张得出了一身汗。这才是他学戏的第5个年头,“没想到刚进苏昆,就能有跟大前辈学戏的机会,太难得了。其实我很紧张的,赵老师讲的知识点很多、很细,有时候记了前面又忘了后面,但勤能补拙,老师愿意教,我也很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王家睿告诉记者。

把原汁原味的昆曲之美传承下去

昆曲美了600多年,美得动人心魄,苏州想把原汁原味的昆曲之美传承下去。

2025年起,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制定实施了《苏州传统戏曲折子戏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以实打实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昆曲传承。

苏昆即时响应,在系统梳理已经积累的近百折传统折子戏、经常性演出50余折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三年传承计划,即用三年时间,每年传承20个昆剧折子戏和1部大戏。三年下来,就能有60个折子戏、3部大戏得到妥善的传承。

“传承的工作,其实以往也在做,但以往是每年传承10个折子戏,现在累加到了20个,传承的数量变多了。”王芳说,“这样一来,不管是我们‘振’字辈的年轻人,还是刚进团的孩子们,都能累积更多的传统折子戏功底。很多老师年龄都大了,也很希望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尽快地传授给年轻人,让经典的昆曲传承下去。”

“我们要开放,要创新,但要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去做开放和创新。我们老一辈,想把昆曲最美的部分,原汁原味地传给新一代。”赵文林告诉记者,正因如此,本应退休在家享清闲的他愿意响应召唤,毫无保留地将看家本领教给年轻人。

20岁的“柳梦梅”王家睿和78岁的“柳梦梅”赵文林。 苏报融媒记者 王敏悦/摄

不只是他和王芳,汪世瑜、岳美缇、计镇华、朱文远等老艺术家,都被掘宝似的请回来,同俞玖林、唐荣、周雪峰等苏昆团内的表演艺术家一起,将其精湛的表演技巧、独特的艺术感悟和经年积累的舞台经验原模原样地传授给青年演员。

昆曲之所以能够打动世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因为这些经典的剧目蕴含着“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在赵文林看来,昆曲是有“魔法”的,通过演员的演绎,它能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让观众“看见”。

“比如,好的昆曲演员能演出看到一朵花时的欣喜,他的眼睛里和心里都有花,观众就能从他的表演里也看见花。这些很细节的东西,在传统的昆曲演绎里比比皆是,又比如,小生走路要勾脚,出去的时候脚跟先出去,才能在舞台上足够漂亮,年轻人很难自己领会,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直到所有细节都完善了,才能在舞台上组装成一台好戏。所以传承经典的意义也在于,老一辈去帮助新一辈把基本功打扎实。” 赵文林说。

把青年演员带往昆曲艺术的胜境

今年,王芳接下了苏昆经典折子戏《养子》和年度大戏昆剧传承版《牡丹亭》的教授工作。

《养子》的教授工作已经持续了两三个月时间,王芳从坐唱开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直到现在的响排。尽管天气暑热,但只要得空,她就来苏昆教学。她说:“600岁的昆曲走到现在,是靠着一代代人接力传承下来的。我小时候就是从‘传’字辈、‘继’字辈的老师们那里学到本领的。那么现在,我也有这样的责任,去把我擅长的戏都教给孩子们,把传统的折子戏发扬光大。”

王芳接受苏报融媒记者采访。 苏报融媒记者 王敏悦/摄

在舞台上演了大半辈子,像王芳这样的艺术家,每一个人,都是一本行走的昆曲“教科书”。王芳用了几十年,悟出一个道理:昆曲最精华的表演,要讲究“自然”,即人物表现的自然度。她发现,昆曲真正的表演不在于“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表”,而是要让这四功五法为人物服务,达到人物的自然。

在《养子》的教授过程中,她直接把这样的体悟传达给学生。她一边比划一边和她们说:“像《养子》这样的正旦戏,身段比较小、比较少,观众觉得演员没怎么动,但是她的气息、人物的情感全都是凝聚在一起的,没有一点空白,所以这些戏就特别要求演员对角色有深刻的理解。”她引导着这些年轻人走进角色,带她们曲径通幽,去往昆曲艺术的胜境。

26岁的周馨是王芳教授的3个学生之一。在此之前,她专攻的是闺门旦,《养子》中的“李三娘”是正旦,对她来说,行当跨度很大,要改变原有的表演形式来适应新的行当。“还好王老师教得细,她教我们要更深层次地领悟人物。”周馨说,“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地把传统戏学好、学精,因为只有把传统戏学好,接下来才有机会拓展其他可能的方向。”

同样也是折子戏传承老师的周雪峰仍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苏报融媒记者 王敏悦/摄

每一折昆剧经典折子戏的传承,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助力青年演员的茁壮成长。记者也了解到,在传承过程中,苏昆也紧跟时代步伐,开展涵盖老师传承教学视频、学生汇报演出录像等内容的数字化记录工作,并建立数字化档案。这一举措不仅为当下的传承工作提供了便利,更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昆曲艺术留存了珍贵资料。(苏报融媒记者 王敏悦/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