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参访者到传播者:外交官眼中的鄠邑乡村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4:12:00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柳洪华):8月12日,来自20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走访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栗峪口村,蒋村街道毅朝现代农业园,涝店街道龙窝酒文化博物馆,开启了一扇观察中国乡村国际化的独特窗口。

驻华外交官参访鄠邑区

外交官之“观”:乡村活力的多维呈现

8月的鄠邑乡村,艺术气息在热浪中蒸腾。

村口的“关中忙罢艺术节”标识、蜿蜒到麦田的八号公路、民居墙壁上的老农民形象……颠覆着所有来到鄠邑村庄的人们对村庄的刻板印象。

在蔡家坡村和栗峪口村,驻华外交官们体验丰富,在人形机器人“小鄠”引导下参观民间文艺版权精品展、参观艺术村长之家、欣赏户县农民画、观看民俗表演《大花轿》、品土锤咖啡,紧密的安排只为看到中国乡村的发展之力。

驻华外交官与《大花轿》表演者合影

这里有乡村的创造力。无论是蔡家坡村的忙罢艺术节,还是栗峪口村的“嫂子”咖啡师,都让驻华外交官看到了村民主动参与的力量。村民从“旁观者”到“创造者”的转变,彰显了内生动力是乡村国际化的核心引擎。

这里有文化的生命力。此行中的龙窝酒文化博物馆,驻华外交官们看到了传统酿造工艺的严谨,也被清代的建筑所吸引。这恰恰揭示了乡村国际化需根植于独特本土文化,再通过现代审美进行国际表达。

这里有产业的融合力。毅朝现代农业园则向驻华外交官们展示了高品质农产品由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路径。而驻华外交官对无公害葡萄的认可和称赞,恰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共识。

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畅谈感受

“在鄠邑的乡村,我们看到了自然资源、人才创业、旅游、艺术等的结合,只有将生产活动与自然联系起来,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同时,我希望能将这里的葡萄种植技术引进到尼泊尔南部地区。”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说。

“非常特色的婚俗表演,丰富的休闲选择,以及现代的葡萄种植和销售,等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文化的展示体现着国家间文化互鉴,乡村的做法则是发展模式的互相学习。”摩洛哥驻华大使馆参赞布黛娜 •萨布吉总结道。

从农业到文旅、从乡野到艺术的链条延伸,鄠邑区正打破城乡边界、产业壁垒,构建起“农业+文化+旅游+X”的复合生态。而驻华外交官则是鄠邑田园诗篇的深情“朗读者”。

韩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具芝英在毅朝现代农业园体验摘葡萄

鄠邑区之“脉”:乡村国际化探索的根基

20世纪50年代,当农民以画的方式描画脚下的土地,农民画便赋予了鄠邑抹不掉的文化基因。同时,这份文化底蕴也以海外展出等形式,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成为鄠邑乡村国际化的独特符号。

驻华外交官们通过欣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画家们互动交谈,看到了一部热情澎湃、色彩绚丽的乡村变迁史。

驻华外交官走在蔡家坡村的路上

这段史歌中,户县农民画凭借鲜艳色彩、饱满构图、生活化题材等特点,跨越了语言障碍;通过展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乡村精神的缩影和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而内涵其中的朴素审美和情感表达,让户县农民画能够从民俗符号变为国际视觉语言。

“农民的工作很辛苦,但很值得。我在农场里长大,我也是务农出身,因此户县农民画深深吸引了我。”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坦言。

斐济驻华大使李振凡在龙窝酒文化博物馆留下墨宝

在鄠邑,龙窝酒与农民画相辅相成。在龙窝酒文化博物馆,驻华外交官们通过了解龙窝酒100多年的发展史,以及相关的古法酿酒技艺和相关的民俗文化,感受到藏在古法酿造里的文化底蕴。

从农民画到龙窝酒,驻华外交官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歌颂,看到了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与传承。

驻华外交官参观龙窝酒文化博物馆

蔡家坡村、栗峪口村是鄠邑区乡村艺术化的代表,也藏着乡村振兴的“鄠邑模式”。从文化走向文化扎根的乡土,是驻华外交官解密鄠邑区乡村实践的必由之路。

土锤咖啡等通过艺术激活闲置资源,不仅带来了业态更新,还提升了乡村的环境品质和凝聚力,乡村治理模式得到创新;艺术村长之家等将艺术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创造了一种区别于都市和传统乡村的新生活方式……在这里,城乡要素充分流动,城乡互为生活场景。在这里,驻华外交官看到了“艺术介入乡村”后带来的从空间美化到生活方式的变革。

驻华外交官在栗峪口村土锤咖啡,感受闲适时光

鄠邑区的乡村振兴,是根植乡愁、拥抱时代的创新实践,是根植本土、拥抱国际的双向赋能。透过驻华外交官走进鄠邑区,国际的目光得以真切凝视以鄠邑为代表的中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