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2:41:00
□唐明星(西南科技大学)
4月10日,《法治日报》调查发现,社交平台涌现大量“生活演员”服务商,明码标价提供“角色扮演”服务:假扮父母应付催婚、冒充领导参加饭局、伪装伴侣出席家庭聚会,甚至承接离异家庭“订婚协商”等定制化场景。从业者宣称“线上线下皆可演戏,专业保密”,以角色扮演方式充当某人的父母、伴侣、朋友、领导等。这些“出租自己”的人也被称为“生活演员”“家庭演员”。
从记者调查情况看,大多数购买“家庭演员”服务的客户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年轻人被催婚所迫,租用“合约恋人”应付家庭聚会;学生为应付老师请家长,找中年人扮演父母;部分人为维持社交形象,定期雇佣“精英闺蜜”摆拍聚会照片……这些客户往往因真实人际关系缺位,不得不购买虚假情感关系。
然而,这种“家庭演员”行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演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雇主的一些隐私信息,如果被不怀好意的“演员”或者雇主利用,很容易泄露隐私甚至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据公开报道,此前,一女子恋爱期间花钱雇请“假爸爸”,之后虚构“父亲”经商账户被冻结需找关系解冻等事由,以此骗取男友父母、姐姐及其朋友等人共计200余万元。
“家庭演员”服务说到底是一个小众行业,还没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例如价格体系混乱,大多数“演员”都是兼职,缺乏准入门槛和监管机制,有些合同无效还存在巨大法律风险,从业者的资质、服务内容边界模糊,部分从业者以“应付相亲”为名,将服务延伸至违法的性交易领域。
从另一方面看,花钱请“家庭演员”这一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性的社会焦虑。年轻人要花钱找“合约女友”应付父母才能换来年夜饭的一场安宁、单亲家庭不得不雇人扮演“完整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职场人借用虚假人脉才能获得资源……与其掀开“虚假面纱”,不如坐下来好好聊聊,让未婚者不被催婚刺痛,让失败者不被成功学绑架,让破碎家庭不被道德审判。
雇佣“家庭”演员虽有可能解决“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问题的最优解,也无法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公众需警惕“家庭演员”背后的法律与道德双重风险,用平等善意的沟通、健康的社交方式来解决家庭成员相处、人际交往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