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半岛观察|2.5天休假模式再引热议,有地方已经执行!要过哪些现实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08:58:00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话题“2.5天休假模式真的来了”

登顶微博热搜,

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相关报道称,近日,四川绵阳市商务局印发《绵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清单》,在备受关注的落实休假政策中提到,落实年休假应休尽休和带薪休假政策,鼓励企业弹性调休,推广夫妻共享。还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

不少网友表示赞同和羡慕,

但也有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质疑,

希望首先能落实双休。

5月24日,记者致电绵阳市政府值班室,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接到相关通知。记者随后联系到绵阳市商务局,该局工作人员介绍,相关文件中写的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4.5天弹性工作制度,但并非强制要求

全国多地进行过探索

事实上,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鼓励“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

意见明确,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国各地就每周2.5天假期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

据相关报道,已有河北、江西、甘肃、辽宁、安徽、陕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北等11个省份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行2.5天休假。

在山东,早在2016年9月山东省旅游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山东省将探索山东地方性假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施夏季2.5天假期,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央广网的报道称,这是山东省政府官员首次对2.5天假期公开表态。

2020年6月,山东潍坊发布《潍坊市进一步促进消费回补政策措施》,尝试2.5天休假模式,鼓励各类企业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前提下,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灵活试行每周增加0.5天休息,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依法优化调整作息安排,适时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

“2.5天休假模式”并非人人都能享受

按照出台相关意见城市的方案,周末弹性休假的实施对象主要适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暂时未纳入实施范围的有政府窗口服务部门、公办医院、公办学校等公共服务部门及应急保障部门。

各地调整作息制度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办发[2015] 62号文件,不得随意调整工时,要在确保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产活动的前提下,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统筹考虑,周密安排。

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第三条的规定:职工每日需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另从已实行弹性作息的地区来看,周末休2.5天,并非全年12个月都执行,大部分已经执行的城市选择在夏季。例如,山西省晋中市、江西省吉安市在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执行相关方案,江西省上饶市在每年6月1日至8月31日执行相关方案,贵州省黔南州、陕西省靖边县在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执行相关方案。

上述地区明确要求,每名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可享受每月两次周五下午调休安排。

专家观点

“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求越强烈。”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海洋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缩短劳动时间提供了基础。过去工人争取每天工作10小时,如今8小时工作制已成常态。随着技术进步,未来劳动时间只会更短。

“活少钱多离家近”虽是网友调侃,却折射出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杨海洋认为,缩短工时能让民众分享经济红利,提升生活品质。“周末多半天休息,幸福感可能翻倍。这与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他举例称,分散化的小长假既能缓解“黄金周”景区人潮压力,还能刺激消费,旅游业、服务业资源利用率将更均衡。

“弹性工作制是个趋势,但还需谨慎推进。缩短工时短期内可能推高企业成本,减少经济产出,对用人单位的压力不小。若劳动投入减少,即便技术升级,产出也可能下降。各地应科学评估自身经济结构、企业承受力。”5月24日,国内某高校社经政策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醒,弹性工作制政策推广可优先在服务业、知识密集型行业试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则需逐步探索。

媒体观点(节选)

大众日报>>

多省鼓励2.5天休假模式:激活消费需要为生活“留白”

2.5天休假模式为“城市微度假”带来了更多可能,让被“两点一线”束缚的城市空间重新被看见。据新华社报道,在即将到来的端午假期,长三角、京津冀等“2小时高铁圈”周边游预订量显著增长。消费者选择“周五下午出发+周末返程”的错峰出行模式,既能缓解“黄金周”景区人潮压力,又能提高旅游业、服务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多出的半天时间用在路上,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周末休闲体验。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对体验感的更高要求,而体验感需要时间的沉淀。适度延长“生活留白”,为这种沉淀创造了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指出,经济增长和居民闲暇时间有关。“根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每增加1%的休闲时间,将拉动经济增长0.3至0.5个百分点”。当经济发展需要寻找新支点,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高效的工作模式,而是让劳动者成为有时间、能消费、有归属感的生活主体。

弹性休假也需“柔性落地”。网络上对“2.5天休假模式”存在部分担忧的声音。例如,有网民提出如何对多出来的0.5天假期进行界定,是否影响年假权益或增加其他工作日工作时长;有网民担忧增加休息天数是否与薪资挂钩;也有观点认为服务业、制造业以轮休为主,对弹性休假制的意愿较弱,需要更多政策激励。有网友建议,实行休息模式的选择权应当开放给劳动者,为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细则,避免因“一刀切”产生抵触情绪。

消费需求的创造,源于对生活的重新发现。一座城市既要保留持续奋斗的锐气,也要滋养从容的生活节奏,经济发展才能在张弛有度中持续迸发活力。

极目新闻>>

2.5天弹性休假要过哪些现实关?

将休假与消费挂钩的政策设计,初衷值得肯定。多半天休假能激活短途旅游、餐饮娱乐等消费场景,既契合民众对“工作生活平衡”的期待,也能为经济注入内需动力。但从绵阳等地的探索看,“鼓励”与“落实”之间,仍隔着行业差异、企业成本等现实鸿沟。

早在2015年,国家层面就已释放弹性休假信号,但多地实践表明,政策落地效果参差不齐。制造业流水线24小时运转、医院急诊轮班制、服务业旺季客流高峰……这些特殊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弹性调休难以“一刀切”。更现实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的顾虑:缩短工时是否意味着人力成本上升?若降薪又可能引发劳资矛盾,而部分企业连双休都未完全落实,推行4.5天工作制更显吃力。

推进政策落地,恐怕还需在细化规则上下功夫。政府可按行业特性制定分类指引:对知识密集型企业,鼓励通过效率优化实现弹性调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探索“集中工作+分散补休”模式。同时,配套税收减免、用工补贴等政策,帮企业减负。企业也需转变管理思维,比如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协同效率,减少工时缩短对生产的影响。而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劳动监察部门需强化对“变相加班”“隐形降薪”的监管,避免政策沦为形式。

弹性休假是激活消费与改善民生的双赢探索,但唯有正视行业差异、平衡各方利益,让“鼓励”有细则支撑、让“弹性”有制度兜底,才能让政策善意充分释放,照耀每个劳动者。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中国经营报、极目新闻、黑龙江日报、大众日报、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