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年轻人流行“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折射出演出经济的巨大潜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17:38:00    

(本文作者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当成都东郊记忆的摇滚热浪席卷西南,当北京小剧场的戏剧独白穿透胡同,当兰州黄河之滨的乐声点亮夜空,演出经济正以“流量聚变”的态势,重构城市消费与文化的底层逻辑。从数据爆发到效应扩散,从模式创新到未来布局,这一新兴经济形态正沿着“人气聚集—消费激活—文化破圈—品牌重塑”的路径,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数据镜像:演出经济的爆发逻辑

演出经济的火爆本质是消费升级的具象化呈现。四川省2024年营业性演出达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近30亿元),较2023年增长6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国层面,2024年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票房收入579.54亿元,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连续两年稳定在60%以上,直接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2000亿元。年轻群体持续主导市场,18-34岁观众占比超70%,观演支出中交通、住宿消费占比达65%,形成“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常态化经济行为。

激活路径: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共振

(一)消费场景的立体爆破

演出经济的乘数效应持续强化。青岛2024年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58场,票房3.3亿元,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19.4亿元,门票消费与综合消费比达1:4.8。成都通过“演出+会展”模式,在2024年糖酒会期间叠加音乐节,实现展会交易金额增长23%,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41%。即便是小剧场,北京2024年新空间演出突破20万场,场均带动周边商业体客流量增长15%。

(二)文化符号的破圈密码

地方文化IP加速转化。四川将川剧、音乐剧《苏东坡》纳入“文旅融合示范项目”,2024年相关演出票房超5亿元,抖音话题播放量破80亿次;兰州黄河主题演出引入AR技术,观众扫码可同步观看非遗故事,带动景区夜游收入增长40%。社交媒体成为核心传播链,2024年演唱会相关短视频播放量228亿次,小红书笔记超800万篇,“线上种草—线下打卡—二次创作”闭环进一步强化。

(三)城市形象的流量重构

演出成为城市竞争新名片。海口2023—2024年引进超百场大型演出,落地周杰伦等艺人“首秀”,通过“免税+演艺”模式,观演游客人均消费超6000元;石家庄“摇滚之城”品牌带动年均120场演出,2024年游客满意度达92%,城市年轻指数全国排名上升15位。北京、上海持续领跑,2024年上海演出票房51.7亿元居全国首位,北京推出最高300万元的大型演出补贴,推动一季度大型演出票房同比激增171.7%。

未来图景:技术、政策与文化的深度进化

未来演出经济需以技术突破服务边界、以政策构建生态体系、以文化厚植独特基因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图景。

(一)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化消费服务体系

在技术应用层面,应重点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服务的深度融合,例如兰州试点的“数字门票”已实现与公共交通、景区资源的无缝衔接,观众购票后可直接享受公交免费换乘与景区折扣权益,这种“票务即权益”的模式正在成都、西安等地快速复制,2024年成都通过该模式带动周边商业消费显著增长28%。沉浸式技术的应用则将打破物理空间限制,乌鲁木齐“疆菓”音乐节引入全息投影技术,线上观众规模高达线下10倍,兰州黄河游船音乐会开发的AR互动功能,让观众通过手机即可参与非遗文化场景的虚拟重构,这类“线下体验+线上裂变”的技术路径正在重塑演出经济的传播半径。

(二)政策体系:完善全周期服务保障

政策体系的优化需从“短期流量争夺”转向“长期生态培育”。北京2025年实施的《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为行业提供了范本,其内容包括对首演项目、原创IP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并将“市外观众占比”“年轻客群转化率”纳入考核指标,引导演出项目与城市品牌建设深度绑定。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创新同样关键,兰州成立的“演出经济服务保障专班”整合文旅、交通、公安等部门资源,将大型演出审批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石家庄通过类似机制年均举办120场摇滚演出,实现“零安全事故”与“城市年轻指数全国上升15位”的双重成效。区域联动方面,西北五省组建的“丝路演出联盟”已实现200个演出IP的跨区域共享,通过联合开发“演出+跨境旅游”线路将敦煌壁画主题演出与中亚非遗项目串联,推动跨区域巡演场次增长45%,展现了“文化资源共享化、消费市场协同化”的政策效能。

(三)文化生态:培育差异化城市文化标识

文化生态的构建需立足本土基因的现代化表达。四川将川剧经典剧目改编为沉浸式互动剧,观众可通过穿戴设备参与剧情走向决策,这种“传统IP年轻化”策略使川剧年轻观众占比从38%跃升至65%,同时衍生出的“川剧元宇宙”数字藏品创造了超2亿元IP授权收入。兰州的探索以地域特色为核心,将黄河号子、太平鼓等非遗元素融入现代音乐演出,打造《黄河・回响》沉浸式剧目,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起“黄河故事100秒”创作大赛,吸引2万市民参与内容生产,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上,成都正通过国际民谣音乐周、民谣主题街区建设强化“民谣之都”标签,兰州则规划“黄河音乐季”串联沿岸20个城市,试图将地域文化符号升级为国家级文化IP,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唯有将演出经济根植于城市独特的文化土壤,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沉淀”的质变。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