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3:49:00
周信
“真朋友、好朋友是金山银山都换不来的。”4月10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见缅甸驻华大使丁貌瑞通报中方对缅地震新一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援助时,丁貌瑞大使以这句古老的缅甸谚语诠释中缅友谊。他动情地强调,中国就是这样的朋友。丁貌瑞大使为何这么说?
就在10多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7.9级强震袭击了缅甸部分地区,实皆省、曼德勒省等地遭受重创,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大量基础设施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缅紧急救援和灾民安置面临严峻挑战,缅政府紧急呼吁各国、国际组织和民众对灾区提供援助。一片山崩地裂中,中国挺身而出,第一个宣布对缅提供无偿援助,第一个向缅派出救援队,第一个在废墟中救出幸存者,第一个在地震灾区搭建安置中心。
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表示,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两国人民胞波情谊深厚。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体现大国担当,彰显胞波情谊(“胞波”一词由缅甸语音译而来,意为同胞兄弟,如今已是缅甸对中国的专属关系称谓),展现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中国温度。
地震发生不到24小时,中国就派出了3支救援队驰援灾区,抢抓“黄金72小时”,同死神赛跑。云南救援医疗队震后18小时即抵缅,是首支抵达、首支救出幸存者的国际救援队。此次救灾中,中国派出最多医疗救援人员。中国是亚洲首个拥有两支通过联合国测评的重型救援队的国家,此次同时派出两支重型救援队(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创下近年中国国际救援响应速度、规模人数之最。
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云南救援医疗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和10多支社会应急力量齐心协力,克服余震、交通、语言等困难,救出包括1名孕妇在内的9名幸存者,搜寻到59具遇难者遗体,排查28.7万平方米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开展超过2000人次受灾群众巡诊治疗。“生命在等待,我们不能放弃。”中国救援队员的誓言振聋发聩。缅领导人敏昂莱首先慰问中方救援力量并致谢,表示中国救援队伍远道而来提供支持,正是两国胞波情谊的生动体现。
中国政府已向缅甸提供了多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物资,包括帐篷、毛毯、折叠床、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在各国援缅物资中总价值最高。针对缅甸60%房屋为砖木结构,地震中80%古建筑受损,中国派出抗震工程专家对建筑进行安全评估,调集重型机械清理道路,搭建可容纳数千人的临时安置区。40℃高温下,中国救援队队员铺设排水系统、搭建临时厕所,甚至将蚊帐铺在救援物资上过夜。中国援助让缅民众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一位缅甸商人激动地说:“中国朋友不仅带来了物资,更带来了希望。”
近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此次援缅抗震救灾,正是践行同甘共苦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写照。从1954年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2020年习近平主席访缅时提出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再到此次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中缅胞波友谊历久弥坚。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中缅友好交往和合作发展的历史潮流,一定会像同宗同源的中国澜沧江和缅甸伊洛瓦底江一样,跨过崇山峻岭,越过激流险滩,始终奔腾向前。”
灾难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友谊是“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是金山银山换不来的。今日之亚洲,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对命运与共的理解与认同愈发深切。亚洲和平繁荣得益于地区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联合自强,更需要地区国家携手同行、共同维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中国将同缅甸等周边国家携手前行,将传统友谊淬炼成照亮前行之路的火炬,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是国际问题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