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何让校园变乐园?校园管理的破局之道与多方探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16:02:00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林霞虹、谢泽楷

开学已有一段时间,“神兽归笼”这一略带调侃的词语在家长圈热传,意外折射出校园管理的矛盾之处。家长在安全担忧与孩子天性释放间摇摆;教育工作者寻求安全保障与成长需求的平衡。如何让学校回归“成长乐园”的本质?记者走访多方,探寻校园变乐园的可行路径。

学生:规则限制下的安全与对“好玩”的渴望

“上课时想上厕所,有的老师会说直接去,但有的老师会要求等到下课再去。”

“课间跑去找同学玩,老师说走廊里不能跑,只能慢慢走。”

“学校把乒乓球馆拆了建图书馆,现在想打球都没地方去。”

……

采访中,多名中小学生提及的校园“约束感”,构成了他们对“学校像笼子”的直观感受。

广州某学校学生对运动空间的缩减感到遗憾:“以前有乒乓球馆时,课间15分钟还能和同学打几局,现在只能在走廊聊天。”他期待“多建室内乒乓球台,风雨无阻都能玩;中午打饭窗口多开几个,不用排好久的队”。在他看来,课间也需优化,“如果能再长一点,就能好好放松,不用刚拿出球拍就打铃了”。

广州某小学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感受更为复杂。比如,他喜欢学校的特色活动,逛跳蚤市场时可以和同学一起摆摊,做游戏换奖品;“造梦节”还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表演,“那时候觉得学校像游乐场”。但是体育课却成了他的负担,“我不喜欢跑步,但是体育课上总跑圈,一点都不好玩”。

规则接受度上,孩子们态度不一。有的觉得“上厕所要报告、课间不能跑”很麻烦,也有的认为“只要能和朋友玩成语接龙、下飞行棋,就还好”。但几乎所有孩子都有共同愿望:多些有趣的运动设施,如秋千、蹦床、室内球场;期待老师批评时“只讲道理即可”。

细节困扰也让孩子们不适。广州某小学学生说,周一既要穿礼仪服,又要上体育课,课间换衣服总觉得时间不够,“学校也不会特意留时间,有时候只能穿着礼仪服上体育课,活动起来很不方便”。另一名学生则对“课间活动范围限制”颇有微词:“我们班在三楼,以前课间还能下楼去操场玩,后来因为有同学玩到打铃不回教室,就不让下楼了,只能在本楼层活动,走廊那么窄,根本玩不开。”

家长:安全担忧与户外活动的博弈

“孩子在学校跑闹,万一磕掉牙、摔骨折怎么办?”记者发现,不少家长有类似的担忧。也有家长认为,虽然担心孩子的安全,但学校“不能因为怕出事就‘一刀切’限制活动”。

家长王女士(化名)介绍,她的孩子就读于广州一所“麻雀小学”,校园面积小,课间多在本楼层活动,有时体育课也只能在架空层进行,“看不到阳光,只能算‘活动’,不算‘户外活动’。”

“虽然知道孩子想下楼玩,但场地小、人又多,所以也能理解学校的一些限制。”王女士期待学校能在安全和限制之间找到平衡。

还有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家长张女士(化名)的孩子就读于一所新建成的学校,课间可以自由去操场活动,“孩子说下课铃一响,大家就像‘鸟兽散’一样跑出去,老师会提醒学生‘别在楼道冲撞’。”在张女士看来,孩子天生爱动,如果把他们关在教室里,反而会吵闹不休,不如让他们在操场跑一跑,既能放松,也能集中精力上下午的课。

在家长群体中,“配合学校做好安全教育”成为共识。“我们每天都会跟孩子说,在学校别追跑打闹,看到有人跑过来,要注意躲开;如果摔跤了,要先护住头。”张女士表示,自己不会因为孩子轻微磕碰就找学校追责,小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孩子能从中学到怎么保护自己,比“绝对安全”更重要。

同时,家长希望学校能加强安全保障,校医的应急救护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升。“比如在碰到孩子流鼻血或者磕掉牙等情况时,校医能进行及时又专业地处理,从而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王女士说。

学校:从“禁止”到“引导” 打造有温度的校园空间

面对学生的需求与家长的担忧,部分学校已开始探索“去笼子化”的管理模式。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下称“华师附小”)的实践颇具代表性。

东荟花园小学从今年2月起对课间活动进行优化,将时长从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采用“3+10+2”模式(3分钟室内热身操、10分钟自主活动、2分钟课前准备)。该校采用“动静结合”的课间管理方式,在每个楼层都设有游戏空间和AI运动设施。学生可选择静态或动态项目,在自主社交和自由活动中充分放松。

学校还设置“幸福信箱”,收集学生关于课间活动的“金点子”,定期更新道具和项目。“学生的建议得到采纳,能极大提升他们对课间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该校吕欣娜老师说。据校长李晓宇介绍,学校同步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对运动场地编号并实行错峰使用,最大程度保障学生运动需求。经过一个学期实践,这些举措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达100%。

华师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张锦庭表示,学校从来没有“笼子化”的管理理念,反而一直在尝试“让学生在安全范围内拥有更多自主活动空间”。硬件设施上,学校建了“火星斥候基地”,配备攀爬、平衡等体能训练器材及保护措施;学校引入智慧体育设备,学生课间可随时进行跳远、跑步、跳格子等活动。学校还精心打造“一湖五园八馆”,将校园变成园林景观,围绕植物、科技、文化等主题设置探索空间,学生可以在课间15分钟里自由选择喜欢的活动。

该校张碧云老师补充道,管理核心是“有引导地玩耍”,而非“无条件地禁止”。“比如孩子想跑,我们不会直接说‘不许跑’,而是引导他们‘地板滑,去塑胶跑道跑更安全’;如果孩子想玩追逐游戏,老师会帮他们划定安全区域,避免碰撞。”此外,学校让学生参与规则制定,比如在班会课上讨论“课间活动怎么才能既开心又安全”,鼓励学生自己达成“安全公约”,这样比老师的命令更有约束力。

自主管理方面,华师附小通过设立大队委员会、班干部等岗位,让学生成为校园管理的“参与者”,协助维持课间秩序、组织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张锦庭表示,这种模式既减轻了老师的管理压力,又让“孩子在管理他人的过程中,学会了自我约束”。

“不过,要想建成乐园式校园,最大的压力还是安全责任。”张锦庭坦言,开放空间后,学生活动范围扩大、形式增多,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监管。“比如增加保安巡逻次数、安装更多监控设备、定期检查运动设施安全,这些都需要额外的经费和人员支持。”

张锦庭还表示,建设乐园式校园也对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组织游戏化教学、开展项目式学习等,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此外,部分家长更注重学业成绩,需要学校加强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专家:三方合力 破解校园“笼子化”困局

广州大学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窦凯教授指出,孩子从假期相对自由的家庭环境,过渡到有序、集体化的校园生活,容易放大被监管、受约束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质上是儿童成长需求与校园管理供给之间的错位。

窦凯认为,学校有效的安全管理,不应以限制孩子自由活动为代价,更不可忽视儿童通过身体活动探索世界、通过社交互动发展人格的基本心理需求。

“要让学生在学校安全且自在地活动,既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方案,如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建立快速响应的安全处理机制等,还需要强化安全保障,如增加安保人员、优化运动场地设施等。”窦凯强调,从儿童发展角度看,“绝对的安全”不存在,适度的风险体验是儿童学习自我保护、建立危险认知、发展应变能力的必要条件。“教育的职责不是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控制不可承受的风险,管理可接受的风险,并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

窦凯以芬兰为例介绍,为保障安全,芬兰的学校将环境安全前置,所有校园设施都经过严格安全检测,地面多采用弹性材料,降低摔倒伤害;学校通过教师观察而非干预,课间教师在操场附近巡视,不限制学生奔跑、追逐等活动方式,仅在出现明显危险时介入。

窦凯建议,学校在制度设计上要兼顾安全与体验,关键是从“被动限制”转向“主动构建”。第一,场地上做好精细化设计,将校园分为静态活动区、低强度运动区和高强度运动区,并错开不同年级活动时间,避免人流拥挤;第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设立“课间安全委员”“活动设施管理员”“冲突调解员”等岗位,让学生在“管理他人”中学会“自我约束”;第三,做好安全保障透明化,提升应急能力,邀请家长、学生、教师共同讨论校园安全规则,增强对规则的理解度、接受度和参与度。

窦凯提醒家长,孩子在校园活动时发生轻微磕碰、短暂冲突是正常的,这些“小挫折”是孩子学习自我保护、提升社交能力的机会。家长可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运动更安全、如何保护自己”,让孩子从挫折中学习。同时,要信任学校的安全管理,以“合作”态度与学校沟通,而非以“追责”态度施压。“信任是双向的,家长对学校的信任,能让学校更有底气开展‘去笼子化’的管理尝试。”

“我们渴望学校不要成为禁锢身心的‘笼子’,而是一个有边界、有防护,且充满自由、欢笑和探索精神的乐园。”窦凯的话,道出了许多教育者与家长的心声——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向往的成长乐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在安全与自由、规则与天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