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7:35:00
中经记者 郭阳琛 张家振 上海报道
(位于上海市黄浦江岸的明华糖厂仓库,经更新改造后变成了艺术“秀场”。受访者/图)
漫步在上海市杨浦区滨江板块,两根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大烟囱格外引人注目。早已“无烟可冒”的大烟囱原属于杨树浦发电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
这也是城市更新理念在助推城市发展方面的一个缩影。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突出强调城市更新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7月17日,中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召开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也强调,要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实施好一系列民生工程、安全工程、发展工程。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充分体现文脉赓续,塑造具有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的城市特色风貌。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由于航运便利,黄浦江沿岸曾是上海市重要的工业区。如今,经过多年的城市更新,上海市黄浦江滨江地带不仅还江于民,还实现了“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
根据规划,至“十四五”期末,黄浦江两岸地区将基本建成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示区,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和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滨水生态走廊。
留住工业时代“锈色肌理”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浦滨江见证了上海市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通过一系列城市更新,杨浦滨江已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
明华糖厂仓库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在从丹东路到渭南南路近1000米的区段中,上海化工厂是占地面积最大、最为显眼的工厂,其前身是1924年开办的明华糖厂。2010年,在上海化工厂停工停产后,大部分厂房被拆除,仅原精糖仓储库房被保留下来——即现存的杨树浦路1578号厂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同济设计集团总建筑师章明是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主导了明华糖厂仓库的更新改造工作。
“初见明华糖厂,便可清晰地感知到它是历经多次‘缝补’后的产物:上下各异的形制,西南侧墙面上新旧不一、大小参差的门和窗洞,东北侧内墙拆除后极富特色的断面。”章明表示。
“面对工业历史遗存的城市更新项目,我们始终将其视作是多个历史进程的累积,而非仅是某个时间点的产物。”据章明介绍,明华糖厂仓库建筑西侧与南侧的界面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在保留20世纪30年代原有仓库钢筋混凝土厚实墙体形制的同时,还精心修复了极具历史特征的南侧门窗木框和西侧排风扇。
章明进一步表示,建筑北侧界面在原隔墙拆除后形成悬挑灰空间,落地玻璃窗藏于后方,将独特的空间断面显现出来。“为强化其特征,我们在原有内部楼梯位置采用了悬索楼梯方案,一路延伸至屋顶架设的‘漂浮’人行廊道,从而形成了公共开放的绝佳望江平台。”
改造后的明华糖厂仓库,成为杨浦滨江新的文化地标。据了解,该建筑未来将成为中国美术学院CAA发布中心,将继续作为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组织开展面向上海市民的展览展示、主题讲座、时尚走秀等活动。
杨浦区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仅在杨浦滨江南段,就拥有66幢、超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滨江岸线的改造建设,精细程度不亚于一场“考古发掘”,既要留住工业时代的“锈色肌理”,也要呼应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城市和市民留足“呼吸空间”
沿着黄浦江从杨浦滨江一路向南约2000米,便来到焕然一新的虹口区北外滩。
据了解,北外滩开发建设自2020年启动以来,正努力成为上海市“中心辐射”主阵地,通过打造现代化“世界会客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展示窗口,也将成为连接虹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北外滩高速发展,也与城市更新密不可分。2021年6月,由10个街坊打包组成、涉及6000余户的昆明路以南旧改征收项目高比例生效。自此,北外滩区域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征收工作全部完成。
“北外滩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地段,这里不仅是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还是两江三岸距离陆家嘴和外滩最近的区域。经过几年努力,在成片旧改政策号召下,北外滩的平面修整已全部完成,总共涉及3万余户人家,新增建设量约340万平方米。在中心城区拥有这么大一片土地,更是很难复制的。”一名在虹口区政府部门任职近4年的人士向记者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北外滩还为城市和市民留足“呼吸空间”,规划了中央绿轴、慢行优先区、无车区等空间留白,体现出城市更新从“建筑思维”向“生态思维”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2023年年底启动的北外滩地下公共空间工程,已在北外滩“无车区”中央绿轴下方开工。项目建筑面积10535平方米,地下四层结构体集商业、绿化、车库、下沉广场等多功能于一体,将为北外滩打造地下空间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地下一层、地面层、空中连廊三层并行,有助于全面提升城市的可达性与舒适度。
此外,一条条空中连廊串联起写字楼、商业体、轨交站点,成为北外滩一道亮眼的风景线。目前,空中连廊示范段一期、二期已完工,总长约4.5千米,连接友邦金融中心、金茂广场等多个重要节点,串联形成了“游走于建筑丛林与城市森林间的艺术飘带”。
上述虹口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强调,空中连廊长达4.5千米,基本上和香港中环连廊的规模旗鼓相当,弥补了过去陆家嘴规划上的一些遗憾。通过空中连廊,人们可以步行到达北外滩核心区的任何一座写字楼,而不需要进行换乘,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核心理念。
“腾笼换鸟”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更新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作为民族工业起源地,徐汇滨江已逐步蜕变为人工智能高地。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以来,徐汇滨江共新增就业人口超4万人;近4年交付约30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500套租赁住房和1600间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成了漫步、骑行、驾车均可看江景的景观大道,沿线开放了约50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约10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
与此同时,徐汇滨江还在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集聚了更多重量级项目、高能级平台、标杆性企业,目前已形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科创金融互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2023年,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落地徐汇滨江。在不到2年时间里,“模速空间”及周边已入驻百余家大模型企业,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数百家相关企业集聚,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占上海市总量的61%,正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
类似的故事也在杨浦区上演。创建于1942年的上海第二钢铁厂(以下简称“上钢二厂”),曾经是全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独立轧钢厂;2010年,上钢二厂整体停产,但大部分厂房被闲置多年;2015年,杨浦区与宝武集团合力推动上钢二厂地块转型,并于2019年启动互联宝地存量工业用地转型项目建设和区域城市更新,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产业园。
上述杨浦区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互联宝地园区整体规划设计以“瞻前顾后,与古为新”为改造理念,在保留原有历史建筑文化和工业特色的同时,让各领域的特色工艺设计和先进理念汇聚于此。它延续了厂区的历史肌理,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高空间结构,通过引入新功能,使老厂房焕发出新活力。新建部分的双高塔设计与保留老厂房低矮建筑群相呼应,强化工业风的立面特色,成为大创谷功能区的双塔地标。
“互联宝地集聚发展智慧城市、数字新媒体、工业4.0等核心产业,引入了美团、得物、福特汽车等企业,现已形成以人工智能、电竞、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园区布局,打造以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为主导产业的双创示范基地。”上述杨浦区宣传部负责人进一步表示。
据介绍,杨浦区正在构建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三大千亿产业集群。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3200亿元,规模占上海市的近五分之一。
(编辑:张家振 审核:童海华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