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晚潮|把汉灶活成自己的故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7:23:00    

潮新闻客户端 潘江涛

汉灶,是婺城区雅畈镇的一个古村,迄今有2200年的村史。村南有一口大塘,旧名勘灶塘,沿塘筑有堤墈防洪,村边有唐代青瓷窑址,俗称“汉灶”。

把“汉灶”活成故乡的人,叫“桑洛”。在百家姓里,“桑”是传统姓氏之一,但“桑洛”并非真名,而是作家李建成的笔名。

桑洛的老家在永康市芝英镇雅庄村。2022年清明节前,桑洛只身来到婺城雅畈的白杜龙村。他租了几间破房,像蚂蚁搬家一样,将一万多册私人藏书搬了进去,顺手在门口钉了一块“人间浅睡”的木牌。

第一次探访“人间浅睡”,是在2022年国庆节假期。彼时,我接受桑洛邀请,约了桑洛老乡蒋中意一同前往,书院周边人烟稀少,满眼荒凉。问了问桑洛,我才知道,白杜龙只是汉灶的一个自然村。因为环境冷清,周边没有饭馆,那一天我们是在桑洛的书桌上吃的晚饭——几碟卤味,四五只螃蟹,便是我们的下酒菜。因为身体原因,我还下厨炒了一盘青菜。

2023年3月31日,我被推选为金华市作协主席后,任命桑洛为市作协直属协会主席。记得5月的某天,桑洛给我打电话说,想驻村写作,我立马就同意了。因为作家驻村生活,书写接地气的文学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的传统做法。然而,曾几何时,作家驻村就少了。大约15年前,永康市作协鼓励作家驻村,并形成制度,每年开展总结提升,其做法还得到了中作协领导的批示肯定。

文学创作需要安静的环境。为方便桑洛驻村,我和陈公炎副主席兼秘书长商量,从金华市作协有限的行政经费中挤出2万多元钱,给桑洛添置了一些办公用品,并把“金华市作协创作基地”和“《大堰河文学》公众号编辑部”两块牌子挂到了“人间浅睡”书院。其间,恰逢省作协出台文件,鼓励省作协会员驻村创作。我们就把桑洛作为金华市的典型上报省里,省作协又将桑洛准备创作的《一院子的时光》列入浙江省2024年度浙江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定点生活项目。

2024年年底,金华作协主席团会议是在“人间浅睡”召开的。会议间隙,我们去村里走走,忽然发现,白杜龙已今非昔比,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还有网红村咖,有露营基地,有时尚户外艺术空间,有公益会客厅,有书画社和非遗工坊等等,20余名艺术家还在汉灶创设了工作室。汉灶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的“艺术村”。

听桑洛介绍,从入驻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谋划“公益乡叙读书会”。截止目前,在“人间浅睡”举办的读书会已达75场,累计4200多人次参加。他还利用“人间浅睡”公号、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开展新闻宣传,发布宣传材料300多篇;其中,被《金华日报》等当地媒体采用的,就有100多篇。

“艺术乡建”是省文联主抓的一项重点工作,已连续开展了两年。省以下作协是文联直属的第一大群团组织,参与“艺术乡建”责无旁贷。就拿桑洛来说,2023年主导成立了金华市第一家村级文联,桑洛任副主席兼秘书长;主导汉灶“汉风雅韵”艺术市集等活动。2024年成立乡村艺校,开设了古琴、舞蹈和声乐等课程,桑洛担任校长;同一年,汉灶文艺村挂牌,由桑洛担任文艺村长。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自从桑洛入驻以来,汉灶这个名不经传的村庄,已吸引外地的青岛、丽水和本地的永康、义乌等作协组织前来采风10多次。发生在汉灶的新鲜事,多次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桑洛参与主推的“汉灶模式”被浙江省文联评为2024年经典“艺术乡建”案例。

2025年春节前,桑洛终于拿出沉甸甸的驻村成果——《总有一缕阳光温暖你》和《一院子的时光》两部散文集,书写的内容都是雅畈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间浅睡”书院的日常琐事。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我第一次去到“人间浅睡”书院,与桑洛的一些对话亦被他写进了书中。

桑洛常常自嘲“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之所以会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年轻时曾北上北京、南下广州,还到杭州、无锡等地谋生,做过职业经理人,创过业,当过编辑,在大学里教过书,半生飘泊,最终回到金华,入驻汉灶,貌似卖文为生,实则以一己之力创建婺城首个艺术村落,重返晴耕雨读的田园生活,使汉灶成为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地标。

一名作家需要有时代的责任感,桑洛开门积极投身艺术乡建;一名作家还需要用作品说话,桑洛就闭门静心写作。最后,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答案:与树对话,凝望一株草,同庄稼人攀谈,关心粮食和收成,与文学同道聊聊天。“人间浅睡”堆满故事,这些飘在空中被人视若寻常又熟视无睹的故事,都收在《一院子的时光》《总有一缕阳光温暖你》两部集子里。

桑洛把自己活成一场风,活成了汉灶这个地方的白天与黑夜,最终也把汉灶活成了自己的家乡。

“转载请注明出处”